当前位置: 包装机器 >> 包装机器优势 >> 陶瓷茶仓造型的发展研究和影响因素
中国陶瓷的发展史,几乎与中国的文明史同步并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和价值取向,所以陶瓷艺术在每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所映射出的文化特征与现实精神也不相同。如原始彩陶的单纯质朴、宋代青瓷的浑厚大气、明代青花的妍丽雅致、清代陶器的繁褥多资等,现代陶艺创作思维异常活跃,表达形式方法的多样化,则反映出当代社会对外交流频繁的高度开放性,直白、率真地表现对象,让艺术家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来施展各自的才华,完善了造型的个体特征。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兴起,尤其是宋元之后的文人士大夫和明清皇家文化的强势介入,茶文化的审美价值不断扩大和延伸,如长沙窑的酱釉圆斑贴花罐雍容大气,唐三彩菱形纹盖罐斑驳瑰丽,淡青的冬瓜罐陶瓷茶仓秀美大度,婆州窑的青釉褐斑装饰双系罐雅致俊俏。
宋代的斗茶、元曲进入茶馆,在满足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陶瓷茶仓的造型设计逐渐综合了结构、材料、工艺、色彩、肌理等因素,茶仓的功能需求和文化属性增强,“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有动物鸟形、兔形、牛形等样式,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心理意趣和浓厚的人情味,使得陶瓷茶仓的文化属性增强,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
传统的审美观对陶瓷茶仓造型的影响
由于陶瓷茶仓是伴随着饮茶的生活习俗出现的,因此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必然影响到陶瓷茶仓的造型,并且各个时期都不同,如唐代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是雍容华贵、浑圆丰满的肥美,这时陶瓷茶仓造型的高宽比例相差不大,外形大都饱满;而宋代是中国文人情志的高峰,审美取向是秀美,所以这时陶瓷茶仓造型的高度大于宽度,它们给人以轻盈而生机盎然之感;到元代,北方民族的豪放性格使得茶仓的造型显得厚重粗犷;至明清两代经济文化的成熟,陶瓷茶仓造型给人一种清新婉约、形体富于变化之感。
另外,陶瓷茶仓不仅被当做存储茶叶的器具,而且也是爱茶者的雅器和把玩之物,于是茶仓的设计从功能到形式都出现了许多变化。陶瓷茶具的造型款式与色彩,伴随着饮茶的需要而变化。
《御史台记》记叙:“茶必蜀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御史躬亲监启,故谓之御史台茶瓶”。各朝各代的陶瓷工匠创造茶容器的过程中,总没忘刻画符号、文字,这就是具有艺术韵味的陶瓷茶器题记。陶瓷茶器上的题记,反映了一定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及民众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工艺主要有刻划、模印和书写三种方法,它们使陶瓷工艺和茶文化浑然一体。
陶瓷茶仓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组成部分,它在造型上的审美特点和中国传统陶瓷造型一样,都是以富有变化的量曲线形体为主,追求自然天成的韵味,其中具有纯理性特征的直线形体或几何等量曲线形体则不多,因为中国古代强调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的和谐之美。
因此,历史上的陶瓷茶仓造型大都形体优美而富有节奏韵味,给人气韵生动之感,同时平衡对比的完整理念,也使得陶瓷茶仓有大量的方形、圆形等对称形态造型。在本人实践创作的邢窑白釉罗汉罐茶仓,其仓体设计略微鼓腹,这符合功能设计学原理,同时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再者有利于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显而易见地触摸肌理。
经济贸易因素对陶瓷茶仓造型的影响
隋唐时期,随着交通和贸易的发展,我国的瓷器不仅运往亚洲各地各个区域,而且远抵非洲的苏丹和埃及。十七世纪后欧洲各国的王室贵族对中国瓷器的痴迷和狂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中国风格已经成为文化,地位,财富和荣耀的象征。
荷兰人最早将中国的茶及茶具源源不断引入欧洲,随后饮茶成为了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还是英国女王生活中的仪程。年的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茶叶战争。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中国陶瓷行家制造生产的陶瓷茶仓运往国外仍然带有自己的造型设计。线条美胜过色块的应用,水彩、粉彩的特征明显,而很少运用油画风格。
我国的瓷器从唐朝开始输出国外,主要路径是由新疆到波斯抵叙利亚,然后抵达地中海周边国家。另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出口瓷器,起点分别在扬州、泉州和广州等港口。“到了十八世纪,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和瑞典都先后在广州设立了贸易机构,它们的船舶可以直接从广州将瓷器运输到欧洲,仅在伦敦就有52家经销中国瓷器的专门商号;陶瓷外销后所带来的西洋原料和技术,又反过来促进了我国陶瓷业的发展广州十三行的外销陶瓷茶仓器形大,图案有西方的教皇、皇帝头像或风景,符合欧洲人的体格和审美取向。
功能要求对陶瓷茶仓造型的影响
陶瓷茶仓的基本功能是贮存和保护茶叶,但同时也有生产、运输、审美等功能,其造型的发展和演变,总是潜移默化地受到各种使用功能需要的影响,功能的差异决定了造型的基本结构与形态。
在茶叶生产时所用的茶仓造型,要适合茶场大规模加工、制作茶叶时需要的较大空间存放,如普洱茶越陈越香,大都采用“陶缸堆陈法”,即取一广口陶缸,将老茶、新茶掺杂置入缸内,以利陈化。由于茶叶容易吸湿受潮和吸纳异味,所以对它的保存环境有一定的要求。
据现代实验证明,如果将完全干燥的茶叶露置于室内,一天之后茶叶的含水量可达7%左右。当茶叶含水量超过10%时,就会发霉而失去饮用价值。此外,强光照射、鼠虫侵害和灰尘污染,对茶叶品质也有影响,所以贮存茶叶的陶瓷容器需要防潮防光、洁净卫生、不得有异味侵入的密封式装置,而不同种类的茶叶也不能混合在一起保存,为了满足储存性的需求,茶仓的造型特点都是有盖,颈部、口部相对比较小。同时,一般家庭或茶事活动中用茶量较小,人们所用的茶仓造型大都小巧精致、方便使用。
陶瓷茶仓不仅被当做存储茶叶的器具,而且也是爱茶者的雅器和把玩之物,茶仓的设计从功能到形式都出现了许多变化。陶瓷茶具的造型款式与色彩,伴随着饮茶的需要而变化,《御史台记》记叙:“茶必市蜀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御史躬亲监启,故谓之御史台茶瓶,”茶瓶一定花瓶有异曲同工之效。
各朝各代的陶瓷工匠创造茶具的过程中,总没忘刻画符合、文字,这就是具有艺术韵味的陶瓷茶器题记。因此,陶瓷茶仓并非是一器一物那么简单,除了一般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它还承载着内涵深邃的文化精神内容,吸引着海内外更多的收藏家涉足其中。这里的动机有三:其一是精神享受和个人雅趣,趋向文化价值;其二是打理财富和解决投资而趋向经济价值;其三是广交朋友和增进友谊的社交价值。
结语
传统陶瓷茶仓的使用对象,基本上囿于茶楼茶馆和达官贵人之家,贫民百姓家庭偶有一些不甚讲究,大都属于小众性的消费行为。
在现代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和科研都出现了区别于传统产业的巨大变化,尤其是茶叶的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渠道批发、终端零售等环节相结合后实现了产品标准化、数字化和视频化,这些都在改变着传统茶业的物流、仓储、批发和零售模式。但是,广大茶叶生产厂家的储藏、运输的包装形式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方式,而百货商店、超市和专卖店零售茶叶的包装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尽管陶瓷茶仓在某些场合被散装纸包、塑料袋包、玻璃罐、金属盒等材料制作物取代,然而在茶类繁多和饮茶习俗各异的茶馆和中高端礼品市场,陶瓷茶仓仍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不可取代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