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机器

机器人企业应是坐等双碳政策倒逼,还是

发布时间:2023/7/25 18:26:18   

前言

“机器换人”这一降本增效手段将在持续加码。

进入老龄化时代的中国,—个不断强化的核心业待征就是年轻人越来越少。根据联合国人□报告的数据,中国20-64岁人口(承担社会劳动的主力年龄段)在年达到顶点9.34亿后,便进入长期下降的态势。而且在年之后下降速度加快,至年时仅为7.7亿人,比年减少1.64亿人。在制造业发达的大湾区,无论大小工厂,劳动力短缺,"机器换人"已经势不可挡。

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得益于信息化、新材料、新技术等生产技术的纵深化跃进,加之其与工业机器人在制造、技术、交互中的深度融合,传统资源配置及生产组织方式正不断向智能制造模式发展演变。

工业机器人引领生产效率的提高,机器人产业同样得到跨越式发展。至,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纵观,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上半年整体保持高速增长,下半年虽增速放缓,但全年仍保持上升趋势。

(MIR数据报告·工业机器人季度市场规模)

工业机器人市场延续景气度,需求旺盛。上半年,受疫情爆发影响,国内制造行业陷入停工停产,供给端接近停滞,需求端收缩严重。至复工复产,下半年供给与需求开始回暖。加上当时海外疫情开始严峻,海外订单的回流与国内因疫情压抑的需求开始释放,使工业机器人市场得到充分增长的机会。

增长的势头延续至,国内抗疫的良好成效推动多行业市场需求重回景气;3C、锂电、光伏、新能源行业的热度持续上升,带动相关需求陆续释放;政策与资本动作的频频利好下,工业机器人行业产生热度保持升温;疫情期间诸如“减少接触”、“保持距离”等疫情防控措施被延续使用,此等举措侧面鼓励了生产制造向“机器换人”升级;多环节共同作用下,烘托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火热。

年,面对疫情、缺芯危机、原材料短缺、供应链承压、供电紧张、运输价格上涨等多重挑战,工业机器人市场仍然高速增长。展望,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会呈现何种境况?

·用户对机器人接受程度提升,需求将持续增长

经过与应对疫情的经验沉淀,疫情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将逐渐消退,中国疫情的稳定控制有效带动市场需求加速释放。经过疫情的冲击,未来下游终端的需求确定性进一步加强。业内能清楚认知到的是,用户对机器人产品无论是认知程度还是接受程度,较以往都已有明显提升。机器人市场销售规模的上升,带来了整体价格趋势的下行,且有望打破以往“高价格低销量”的工业机器人行业标签,使优质性价比产品在工业机器人市场上更易占据市场份额。

·下游行业景气,机器人替换空间大

由于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在高速发展,生产自动化有序进行,-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将以20%左右的复合增速增长,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空间巨大。

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愈发成熟,作业更加精细化,工业机器人在食品、饮料等长尾行业中的包装、挑拣、分配等工作的使用率将逐渐提高。工业应用场景如新能源、锂电、光伏、3C等市场需求旺盛。

从机器人行业下游发展结合双碳要求来看,年新能源汽车、3C电子行业景气度将持续向好,锂电、光伏等新能源相关产业也有较大成长空间。国产工业机器人零部件企业及集成企业正在积极加大研发投入,针对需求较大的下游提供定制化服务,国产替代进程将持续推进。

目前下游行业生产制造流程中,机器可替代空间仍然可观,“机器换人”这一降本增效手段将在持续加码。

尽管我国在工业机器人相关基础零部件方面已拥有一定基础,但是无论从质量、可靠性、产品系列,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都与国外产品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高精密减速器方面差距明显。“我国目前自主生产的机器人核心关键零部件大量依靠进口,因此出现性价比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竞争力差等问题,须高度重视工业机器人零部件产业发展。”

为补齐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短板,《规划》提出,推动用产学研联合攻关,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其中,在“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中,对机器人零部件提出具体目标:研发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的先进制造技术及工艺,提高减速器的精度保持性(寿命)、可靠性,降低噪音,实现规模生产;优化高性能伺服驱动控制、伺服电机结构设计、制造工艺等技术,研制高精度、高功率密度的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及高性能电机制动器等核心部件;研发具有高实时性、高可靠性、多处理器并行工作或多核处理器的控制器硬件系统;突破多关节高精度运动解算、运动控制及智能运动规划算法,提升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及安全性、可靠性和易用性。

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技术积累不足,原创性研究、理论研究、系统设计能力欠缺也是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瓶颈。如何提升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在宋晓刚看来,一方面要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另一方面要鼓励骨干企业联合开展机器人协同研发,推动软硬件系统标准化和模块化,提高新产品研发效率。

“虽然国内企业在机器人技术上与国外有明显差距,但在实际应用工业机器人的系统集成项目中,影响系统精度及可靠性的因素很多。这不仅由机器人本身所决定,还包括控制系统、附属夹具、传输设备精度、视觉传感器等因素。”魏琪嘉告诉记者,鼓励系统开发商和机器人企业协调发展,利用系统集成领域的技术优势弥补国产机器人单体技术的不足,从而能够使整体解决方案在市场上具备与国际巨头企业竞争的能力。

发挥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的作用,加强前沿、共性技术研究,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构建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同时,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提高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

·国家利好政策不断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升级

“双碳”在年底入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及年度十大新词语,足见其热度与重要性。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多行业共同协作、资源优势互补、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工业机器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智能化也在多维升级。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介绍,当前国际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呈现诸多新特点。

比如,从单一感知向全域感知提升。六维力传感器、激光雷达、三维视觉传感器等机器人专用传感器的大量应用,让机器人对周边环境的感知更加全面。再有,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升级。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系统,能够训练机器人适应不同的运行环境,并实时作出应变决策。此外,还有从单机智能向集群智能演进、从围栏操作向人机协作跃迁等特征。“波士顿动力公司的仿人机器人、机器狗汇聚在一起,可以演出一套协调优美的舞蹈。发那科公司推出10公斤负载新型协作机器人,能与工人共享工作空间,针对小型部件的搬运、装配等应用需求,提供精准、灵活、安全的人机协作方案。”宋晓刚举例称。

技术更迭日新月异,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产工业机器人必须加紧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部署的主要任务中,首要一项就是“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其中指出,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研发仿生感知与认知、生机电融合等前沿技术,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应用。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推动重点研发机构加强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鼓励骨干企业协同推动软硬件系统标准化和模块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

不同的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正积极探索合适的路径。

·资本助力工业机器人行业驶向千亿赛道

年,工业机器人领域超20家企业在一年内完成了2轮以上的融资,这里面超半数企业已进入B轮及以上轮次。在资本的不断热捧下,年工业机器人领域出现了“融资热”,结合十四五机器人发展规划中形容的这一“坡长雪厚”的赛道,向外界充分昭示这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长期赛道,行业景气将会持续到及未来几年。

对企业而言,各方的利好加持给了机器人行业持续向暖的信号,但行内企业、机构应重点专注研发,深耕行业应用、注重创新发展。企业、品牌应构筑技术壁垒,打破外资品牌对中高端产品的封锁,加速实现进口替代。

目前我国正处于制造业产能由低端向高端转型的重要阶段,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以及工业机器人价格不断下探,二者价格剪刀差已经明显缩小,机器换人将成为未来制造业转型的重要趋势。

“机器换人”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工业机器人市场虽充满机遇,但挑战也不可避免。原材料涨价、芯片及零部件缺货的情况将持续,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对机器人的生产及交付产生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存在明显不确定性、国内部分制造业面临外迁风险,都将是中国机器人/国内制造业向上发展需要面临的挑战。

目前,基于行业现状及“十四五”机器人产业规划的愿景,我们应从绝对饱和的中低端产品市场竞争转向具备更高优势的差异化竞争。提升产品质量、性能与升级迭代能力,突破核心技术,借助精准差异化优势实现对外弯道超车。向行业展示工业机器人的优势,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价值。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搜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5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