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包装机器 >> 包装机器优势 >> 汽车AI是怎样被误会的
为什么现在突然要搭上AI这条线了?因为AI火嘛,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眼光。
好像从今年开始,不少新车都开始打上了“AI”的旗号。“AI”似乎已经成了万金油,就像夸小孩聪明一样,没什么别的特点就按上个AI的头衔。但等我们真上了车,往往感觉是,也没觉得怎么智能啊。那这人工智能到底体现在哪呢?
AI到底是什么?
至今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定义,MIT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和计算机科学学院PatrickWinston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它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像人类一样学习、创造、进化。在普遍意义上,我们认为AI的范畴包括逻辑推理、知识表示、规划、学习能力、自然语言处理、认知能力、运动和操纵、社交能力等等。
人工智能其实不只是电影里的那些神奇,在上世纪末互联网开始发展、最初一代的码农开始敲代码的时候,人工智能就已经随着各种软件和网站的出现开始发展了。从目前来看,如果按照人工智能的实力来分类的话,大致有三种等级。
第一层被称作是弱人工智能(ArtificialNarrowIntelligence,ANI),擅长某一项功能上的单一技能。比如下棋,就像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的深蓝。但它只会下棋,你让它搜索一下这礼拜的热词之类的,它就完全不会了。
第二层被叫做强人工智能(ArtificialGeneralIntelligence,AGI),已经可以达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General”就已经说明它已经达到了普遍意义上的智能,可以在各方面与人类相媲美,可以完全代替人类各个方面的活动,具有自我学习和认知的能力,跟弱人工智能是个质的变化。目前我们在现实生活还无法完全达到。
第三层为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Superintelligence,ASI)。牛津哲学家、人工智能思想家NickBostrom把超人工智能定义为“在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等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各方面碾压人类的“上帝”,人类失去了或者说很容易失去对世界的控制。就像电影《机械姬》里的伊娃成功愚弄了人类,这也是为什么霍金、盖茨等人要提醒我们警惕人工智能的原因。
现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有了许许多多的弱人工智能,比如用手机导航、与电脑游戏对战、音乐软件向我们推荐歌曲、与像Siri一样的语音助手聊天等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原来的功能机用上了现在的智能机。在汽车上也是一样,整个系统里对ABS和ESP、节气门开闭、油气混合比例的控制这些都是底层驾驶中AI的应用,自动驾驶就是个更明显的例子了。
我们可以说处在一个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努力的过程中,车上也有一定的AI功能。但现在的问题是,本来也没见谁提过人工智能,但现在开始大肆宣传AI之后,我们也没在这些新产品上见到哪些值得一提的新技术。
现在的“AI”只是对“互联网汽车”的再次包装
看一下现在主打所谓AI的新车,其实依然是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东西,无外乎远程控制、语音识别、车载互联,再加上一些主动安全的配置,并没有比其他车多出什么逆天的功能。像这种更多的只是一种功能的罗列,其实就跟几年前我们经常见到的“互联网汽车”在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只不过经过“AI”来了个二次包装。至于为什么现在突然要搭上AI这条线了?因为AI火嘛,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眼光,连国家层面都重点提及。
AI相比人脑相对难的是对于事情的感知和认知,比如看到一幅画,知道上面是个人而不是一个由不同色彩组成的图案。所以,自动驾驶能真正体现出AI的能力,知道前面的是辆车、是个人,而且即使是数据库中没有录入的车型,也能通过大致图像识别的判断知道那至少是个“类车”,进而采取相应的动作。显然,这需要的技术研发储备规模比较大,目前除了几家走在前面的主机厂和供应商,大家基本也都在L2级别,都是那些车上常见的辅助功能,并没有谁特别有建树。而且有不少品牌其实并没有自己专门的研发团队,只是把供应商的模块打包拿来装上而已。
而现有的一些所谓AI功能其实也并不是真正的AI。像某些标榜自己支持自然语言识别技术的语音系统,可以听懂“我饿了”、“我热了”这种表述并可以推荐附近饭店和调整空调温度。但是其实你对着屏幕里的各种“小X”抒发感情的时候,你发现它似乎也就只能听懂饿了、热了、冷了、没油了这些功能相关性非常明显的词,无法抚慰你想跟它交流的心灵。这不免让我们怀疑其实只是把执行指令的出发关键词从“附近的饭店”换成“饿了”、从“加油”变成了“没油了”,似乎也只是借了AI的假智能。
另外,为了能让车上更多一些AI的元素,我们也可以见到一些不合时宜的功能,比如首当其冲的社交功能,作为智能的一部分引入车机。从支持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