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机器

文物及艺术品包装运输指南染织品

发布时间:2023/6/16 21:20:10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40805/4440912.html

1.序

“染织品”从字面上理解的话,就是把布料染色,并用织布机织出的物品。此外,利用各种颜色染成的纱线在织布上刺绣来表现图案的也叫染织品。

博物馆作为收藏品来保管染织品,可以追溯到更久的年代,如,绳文时代的遗迹中被发掘的纤维,就是极其特殊的文物。保管在藏品库里,并公开展示的染织品有没有具体例子呢?要数年代久远的,一般会提及代表正仓院宝物的“上代裂”。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制作的染织品大多数风化成碎片,所以不是夹在玻璃板上就是进行了垫装,甚至变成了“裂帖”(一种仿制品)等,所以操作处理上与衣服状的染织品有所不同。此外,用于书画装裱上的“裂”(一种布条)、为了保护茶道具等而被使用的“仕覆”(放茶叶的袋子)、“挽家袋”[一种收纳“挽家”(放茶罐的器具)的袋子]、包裹布、“袱纱”(用于擦拭或垫茶具的布)等所谓的“名物裂”,作为文化遗产必须保护和传承的贵重的“古裂”(一种保护性布料),这些都经常被使用。对于操作处理文化遗产的诸位来说,这些也都是接触机会较多的染织品。并且,在展览中也会处理宫廷服饰和海外民族服饰等。以上都属于染织品,共通的部分也不少,所以关于保存和管理相关的操作,请参考本章说明。

关于在博物馆里操作机会较多的、需要基础知识的、中世(日本镰仓·室町时代)之后日本人开始使用的小袖(附袖贯头衣、日本传统服装之一)状的衣装等的处理,将作为基本事项在本文中叙述。这些操作事项具体应用于舞乐、能乐、歌舞伎等日本传统艺术上的艺术装(装束),武家(武士世家)和宫廷贵族所使用的装束,以及中近世(从镰仓·室町到江户时代)男女广泛使用的日常着装和外出服等上。

作为服饰布料的染织品并不都是在日本制作的,也包括从中国、朝鲜、印度、印度尼西亚、欧洲诸国等引进的外来品。因此,也包含了日本无法生产的素材和以复杂的技法来制作的染织品。染织品具有质地柔软且形状易变、(纤维老化引起的)易残破、(天然染料的褪色引起的)色彩易破坏等缺点,所以在工艺品当中属于特别难以流传后世的文物之一,与形状比较稳定的其他工艺品(如器物类文物)相比,操作方法上有显著不同。因此需要我们了解各种染织品的性质,采用与藏品素材和形状相配套的处理方法。

2.基本注意事项

(1)操作前的准备

操作染织品的时候,不需要使用白手套。为了展示把衣袖挂在衣架上或者折叠衣袖的时候,手腕和手肘会碰到藏品,所以有时可以看到带上长手套穿白大褂的情景,但一般都徒手操作。棉布白手套可能会跟作品的纤维发生缠绕,导致操作难以进行,为了感觉出藏品纤维的质感或者变脆弱的部分,徒手摸出的触觉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时候会看到,为了保护藏品而在指环的周围卷上胶带或者创可贴进行操作。其实,像这种有黏性的粘贴物品更有可能会黏上或拉扯作品的纤维,所以最好不要使用,原则上,必须取下指环。不能取下时,最好使用白手套。

夏天为了不受衣袖的影响,最好是穿上短袖工作。而且,双臂都要洗干净。为了防止出汗,应该在能吹到空调的地方进行操作。或者,也可以穿上前面没有组扣或没有装饰的围裙。冬天可以穿上袖口比较窄的烹饪服或者工作服,又或者穿类似的袖口比较窄而且前面没有纽扣的制服。因为袖口部分容易摇摆的衣服会妨碍工作,而前面带有纽扣的衣服很可能会刮伤到作品,所以尽量不要穿戴。利用

染织品的基本操作就是展开和折叠。不管进行哪个操作,其工作区域必须可以充分地容纳展开状态下的作品,大概需要2平方米的宽敞地方。在桌子上操作的时候采取站立姿势,而在地面上操作的时候采取跪坐或者半蹲的姿势。如果把染织品直接放在毛毯或者垫子上进行折叠和展开,藏品的纤维很可能会沾在上面。所以,在毛毯或者垫子上需要再铺上不会起毛的薄页纸或者日本纸。

(2)折叠的方法

有一种说法叫“折痕要准确”,而日本的小袖形衣装需要用正确的折叠方法才能叠好。所以,在操作上最为关键的就是折叠方法。

折叠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种,根据藏品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折叠方法。接下来一边参考图解一边进行讲解。不过,折叠方法终究是个原则问题,所以根据藏品的保存状态,有时可以不用下面叙述的方法。

折叠以及折叠操作的重复进行,很可能会加重藏品的损伤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折得比较大一些,或者不要折叠而是保持在平面状态下直接保管。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以防止加重藏品的损伤,另外,不可采用手指捏住藏品的操作方法。手指捏住的地方如果用力过度,很容易撕破已经发生劣化的纤维。

基本上,把藏品保持在平面的状态,拿起的时候注意不要因摩擦而导致纤维的凌乱。必须巧妙地使用手指和手掌,温柔地对待藏品。

①本叠法

基本的服装折叠方法,也是日本人都知道的叠衣法。没有内衬的单衣和帷子、夹衣和武家女性的腰卷(一种缠在腰上的礼服)等,叠这些没有填充套棉的薄薄的小袖时使用此方法(图解1).

不熟练的话会感觉比较奇特,衣领和衣襟等有没有正确对准左右重叠部分的直线,脖颈处的处理有没有沿着折痕依照样子折叠,对折叠的部分有没有起细皱(特别是转到背面的袖子很多时候不会留意褶皱,所以要注意)等,时常留意这些情况的话,只要沿着折痕就可以很自然地叠起来。关于最后的两步折叠操作,要注意振袖部分不能留下折痕。

图解1本叠法(单衣、帷子、夹衣、浴衣、春秋服)

②被子叠法

狭义上,小袖、打褂或搔取(古时日本武士夫人穿戴的一种礼服)、间着(一种春秋服)、夜着(一种衣服形状的被子)、小袖型的歌舞伎衣装等使用的折叠方法,也适用于皇家装束的单衣、桂(贵妇用打底服)、打衣(贵妇用套衣)、表着(套在最外面的贵妇用套衣)等。这些衣装衬了套棉,所以比较厚,若用本叠法的话不太好整理,因此采用此法(图解2)

图解2被子叠法(小袖、打褂等)

③衣装叠法

折叠唐织、厚板、缝箔、摺箔等小袖形的能剧服装时使用。唐织和厚板是以染织纹样大都浮在表面的方式来织花的,而缝箔和摺箔是在表面上以刺绣和摺箔的精细技法并运用到全身。为了保护这些表面,折叠的时候必须考虑表面不会裸露在外。这种折叠方法需要非常熟练的技术,所以很难一个人单独完成。可以把藏品分为上半身和下半身,由两个人进行操作(图解3).

(3)铺开方法

按照上面的叙述,小袖形的衣装根据各形状都有相应的折叠方法。如果没有完全理解基本的操作方法,就无法知道最开始需要铺开哪个地方对藏品才是安全的,并且在铺开的时候会很迷惑。相反,如果了解了各个折叠方法,就会知道折叠成很小的藏品是通过什么顺序进行的,可以判断出最初应该从哪里开始铺开。熟知折叠步骤,并一步一步认真地回想着折叠方法来铺开就可以了。

图解3衣服的折叠

(能剧的服装等)

3.一般的展示方法

在展示窄袖以及宽袖的衣服时,通常需要使用和式衣架。展示前需要确认衣服是否可以完美地挂上衣架。具体来说,要仔细检查下袖山头、肩头有没有裂缝;线脚有没有裂开,会不会挂不上衣架;挂上衣架时,绸缎里面所缝入的金纱线、刺绣的纱线以及老旧部分的碎布会不会掉出来等。若发生以上情况但仍需要进行展出时,可以进行紧急修复,或者将作品放置在倾斜的台面或者平台上,这样可以避免给藏品造成负担。

倾斜台面的倾斜度以0-15度为宜,有时需要根据藏品的进深和大小来加大倾斜的角度。此时需要兼顾藏品的状态,用棒或者板将肩头、袖山头的内侧固定在斜台上,用磁铁固定其余各处以分散重力。此外,若将有网眼的粗布铺在斜台上,由此产生的摩擦也可以分散藏品所承受的重力。但无论是何种情况,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藏品的状态后再做谨慎判断。

使用衣架进行展示时,近年来博物馆中普遍使用金属制的组合衣架。这种衣架存在一些缺点,比如肩膀和手腕的部分比较细,会给肩头、袖山头带来负重;在展示阵羽织(无袖外罩)、神官服、长绢(武士或公卿加儿童穿的衣服)等上衣较短的染织服装时,金属制的底部会露出来,不太美观;在展示帷子(麻料的单层和服)、单衣等较薄的夏季服装时,会透过裂口看到金属衣架,影响美观等。但这种组合金属衣架的优点是可以根据和服的形状自由调整衣架,通过自由地调节螺丝以适应袖子的长度以及和服的长度等。因此组合金属衣架得到广泛使用。

图1

①脖子部分②手腕的部分根据袖子长度,使用长度合适的衣架③肩膀、腹部部分④脚、下摆部分

图2

在本文中,将首先对用这种组合金属衣架展示的方法进行解说,作为基础篇的教学。

①分散排列着的衣架(图1).

②将衣袖分别挂上未套托架的衣架(图2).

③将衣袖移向中央,套上托架。此时要注意,不要把袖子卷入接口中。根据衣袖的长短调节托架的长短,使其恰好不露出来,同时还要考虑袖子的宽窄,最后用螺丝固定(图3).

图3

④调节衣架的高度。女性的服装要根据服装的长度来调节,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度。江户时代的窄袖服装多为长下摆。那时候的人们在室内活动时,衣服的下摆都是拖在地上的,因此衣服的长度也相应增加了。在决定这类衣服的高度时,需要考虑到下摆的长度大约为20-25厘米。确认衣袖是否处于水平状态(图4).

图4

⑤要展示背面时,需要确认背部的中央线是否笔直,下摆有没有左右对称,后颈周围有没有褶皱等。若下摆需要展开时,可以把针插入细棒的切口,做成一把竹撑。然后将两把竹撑组合起来,把两头的针插入窄袖的衬料中(需要做到从表面无法看出来),如图5所示。若下摆撑得太开,看上去像海边被晒干的米饭一般,因此要注意避免。薄袖带等将竹撑挂在衣架的肩上,以避免竹撑的重量对藏品造成压力(图6).

图5

图6

⑥需要展示前面,或者前后两面都需要展示时,若前面的衣领、门襟是敞开的话,十分影响美观。若衣领保存得比较好,可以参考衣服的穿法,将衣领向内侧折,挂到下摆的前端然后展开来。用绷针在一两处可能散开来的地方进行固定(需要做到从表面看不出来)。要记住哪几处用了绷针,亦可进行记录,在撤展时必须将绷针取出。若不把针移除,即便是存放在有空调的地方,针也会生锈从而污染藏品。通常在展示中所使用的大头针要比绷针粗一点,不能用于服装的展示。但也不能说用绷针就是最好的方法了,也要尽量避免绷针的使用,时刻牢记使用尽可能细的针。整理衣服的下端,使大襟下摆和长下摆处于自然美观的流线形,但注意不要将下摆分得太开(图7).

图7

图8

⑦展示宽袖服装时,袖子的长度有可能长于准备好的托架。这时,将挂历、海报等易图起来的纸卷成比衣架的托架微大一点的棒状,切掉过长的部分,表面用薄页纸包起来接在托架上(图8).

4.打包

当藏品被外单位借展时,我们假定用卡车进行运输。下面介绍这时须遵守的顺序。

(1)报告书的记录方法

首先,要制作报告书。为正确记录藏品的状态,需要像右图一样,在报告书中附上窄袖藏品的图示(图解4).如果有图样,那么身前重叠部分的状态也可以被正确地记录下来。

不仅需要确认和服表面的材料、衬料,还要检查是否存在下述情况:由折叠产生的折线以外的“折线”,易坏的肩头、袖头部分的“裂痕”,针脚处散开的线头,由于摩擦而变薄的部分等。除此之外,还要特别留意以下情况,并用铅笔进行记录:刺绣上是否存在松散的部分以及缺损;组成织物花纹的各色丝线有没有被钩出来或者有无因丝线的老化而产生横穿现象;一直被当做生活用品使用的藏品是否有污迹以及有无染色;有无被虫咬后留下的洞(特别要留意有没有茶色的小斑点,很可能是由霉菌引起的),若藏品的材料是毛织品、毛皮等动物纤维,则很可能发生虫害。

此外,还要在报告书中记录至今为止是叠成怎样的形状进行保存的。若仅靠着模糊的记忆再次折叠很可能会产生新的折线。很多情况下,没有桐箱、外箱、内箱、边料、文书等附属品,但近年来对藏品进行修复时,都假定带有箱子、边料、垫料等附属品。此外,由于衣服的衬料内还可能被缝入了写有文书的纸和布,因此事先也需要检查下衣服的内衬。

图解4报告书内的图示

(2)内打包

要按照原先保存时的折叠方法,在表面要相对重合的地方插入薄页纸后折叠。此时,薄页纸光滑的一面要朝着作品的表面。插入薄页纸作为间隔物的理由是构成表面的刺绣和织物图样的各色丝线、金箔可能由于在运输过程中的摩擦而导致损坏。此外若藏品的材料是木棉,纱线会起毛,导致重合部分的纤维相互缠绕,表面变得不光滑,从而和折线不一致的部分也会起皱,因而原则上一定要在中间插入薄页纸。

在折叠时,有时需要在衣袖和腰部插入将薄页纸卷成的棒状的缓冲物。比起这种方法,像图9一样根据打包的大小制成棉布团,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折痕产生。有时为了方便展示和撤收,会把藏品叠得比保存时大,折叠的次数也比保存时少。

随后,整体都用卷薄页纸包起来。染织品若稍微倾斜一点,或者抓住某一部分进行搬运,在内打包中就会形成褶纹,因此必须水平搬运。需要在已经做好内打包工作的藏品下面铺上瓦楞纸,像图10一样用细绳固定,使其不能移动,但绑时需注意稍松点为宜。

图9

图10

(3)外打包

根据内打包的大小,用瓦楞纸制成箱子,收入其中。装和服用的纸箱,对于折叠成书状的藏品来讲是可以的。多数情况下使用扁平的箱子,移除盖子的外箱比较容易处理。

原则上,不能把几件藏品叠起来放入箱中。不得不这么做的时候,需要在箱子底部的四个角上设置柱子,高于下层的内打包的高度,在柱子上放上瓦楞纸板,纸板上再放另一件藏品。这样一来,上层作品的重量就不会加到下层的藏品上。

若外打包的箱子存在几处大的间隙时,需要将薄页纸卷起来制成缓冲物来填满间隙。此外,如果箱子的高度高于内打包,将棉布团放在上面可以防止藏品在运输时向上飞起,但棉布团的重量也会施加给作品,因此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最多只能将厚3厘米左右的棉布团平着放在内打包上。若箱子的高度仍旧过高,只能改变外打包箱的形状,将其做得稍浅一些。最后,外打包的箱子需用防水纸覆盖。

5.运输

完成外打包后的染织品若稍微倾斜,内打包中的藏品就会发生偏移、产生褶皱,因此必须水平搬运、装载。如果将箱子叠放,运输时若万一发生冲击,放置在下面的藏品就会受到损害,因此严禁叠放。

6.拆包装

水平搬运后,将箱于放置在水平且没有震动的地方,然后解开外打包。若需在展示会场解开包装时,由于会场的布置工作也会同时进行,靠近地面的话就会沾上灰尘,“7保存与管理”中提过,染织品绝对不能沾上灰尘,因此要事先确定内包装光全展开时和服的面积,在宽敞的桌子上展开(处理时桌子的设置请参考”2基本的注意事项”中的(1)处理前的准备”)。在打开内打包时,需要一边保持水平一边打开包装。

之后,按照与打包相反的顺序展开折叠好的藏品,移除中间夹着的薄页纸。同時还需要检查确认有没有新的褶皱产生、震动有没有对表面造成损伤等。万一线或者碎片脱落了,用薄页纸包好,放入检查时用的塑料袋中保管。

7.保存与管理

博物馆中保存的染织物的材料多为天然纤维,由天然染料染成。了解这种染织物的弱点对保管有很大的帮助。尤其需要注意湿度,若长时间在湿度极大的地方进行保存,色素会发生移动,产生色斑和串色。此外需特别注意,用铁媒染成的黑色和茶色,若放在湿气较重的地方保存,铁会发生氧化,即便是年代并不久远的藏品也会因为老化而变得斑驳不堪。

在一定的湿度下,若温度再上升,会导致霉菌的产生和害虫的繁殖。染织品的面积较大且是半平面的,虽然折叠保存谈不上是理想的保管方法,但多数情况下都采用此法。此时,即使有异常情况发生,有时光看表面的部分是发现不了的。自古以来,在日本每年都会进行一次晾晒、通风,其目的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摊开来确认一下有无异状发生,还可以通过换气,除去保存期间所产生的湿气。

最适宜进行晾晒的季节是外界空气较为干燥,白天的气温在15-20度左右,大约为秋天的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然而,对博物馆中所藏的染织物进行晾晒比较困难,特别是在温湿度不稳定的地方进行保管的藏品,要定期检查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

染织物的天敌是光和尘埃。光会导致褪色。因此一定要保存在不透光的地方。特别是用红染和紫根染进行染色的作品,肉眼看褪色、变色也极其明显。和漆器、陶瓷器不同,染织物在保管时基本不需要专用的桐箱。为避免光的照射,需要收入衣柜中。新做染织物的衣柜时,抽屉的深度可以做的浅一些。一层抽屉中可收纳的染织物的数量虽少。但抽屉的总数较多,因此一个衣柜中可收纳的染织物的数量也就比较多了(请想象下日式衣柜)。修理时有时需要制作保管箱,不要选择桐箱,选择用中性纸制成、厚度较薄的箱子处理时比较方便。虽然受到保管场所的空间限制,但尽可能制作大一点的箱子,这样可以少折叠藏品。

灰尘很难用肉眼看见,因此也比较容易被忽略,但灰尘对染织物来说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有害物。外界空气中的灰尘带有污渍。如果是器物,掸一掸灰尘就会落下,但染织物并不是这样。

灰尘会和纤维缠绕在一起,除非进行特殊的清洁工作,否则灰尘会一直附着在染织物上。堆积起来的灰尘就形成了浅黑色的污渍。为了防止染织物沾上灰尘,需要将其收入衣柜或者中性纸箱中,若用平纹绸或和纸制成的怀纸进行包裹,再放入衣柜或纸箱中,防尘效果更佳(图11).

图11

染织物理想的保存状态是不进行折叠,展开平放保存。理由是折叠会给凸起的折痕造成负担,加速断裂和老化。然而博物馆库房的收纳空间有限,不可能这样保存。幸运的是,窄袖以及宽袖的服装和西方的服装不同,基本上都是直线剪裁的,因此沿着保持形状的直线恰当地进行折叠也能进行保存(折叠方法请参照“2基本的注意事项”)。

折叠的藏品不能重叠放置于抽屉中,一层抽屉中只能放1-2件藏品。若重叠放置,重力会加在下层的藏品上,给下层藏品的纤维带来负担,造成断裂和恶化,折叠部分的褶皱也会加强。因此严禁在保存处长期重叠堆放。

折叠时,经常插入用薄页纸卷成的棒状支撑物,同时在重叠部分的中间夹入薄页纸或者和纸。若保存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相对稳定,这种处理方法比较可取;若保存环境中湿气较大,夹杂的薄页纸、和纸可能会吸收湿气,从而导致染织品的劣化、霉菌的滋生,因此需要加以注意。此外,至今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在折叠处插入用棉絮填充的平纹绸制成的棒状支撑物,但有时反而会导致折叠处膨胀、弯曲。因此,比起棒状的支撑物,用根据大小折叠成的枕状支撑物更加合适(图9).

术语解释

窄袖

广义上指袖口较窄、有袖兜的垂领和服,长袖和服、长罩袍、单衣、雄子(和服中没有里子的单层服装的总称)、夹衣、熨斗目(腰袖连续花纹和服)等都属于广义上的窄袖和服。此外,唐织、厚板、缝箔、摺箔等能剧中的装束也属于窄袖服装。从狭义上来讲,料子是丝绸,表面和衣里之间夹入了丝绵的和服。

宽袖

织幅1至半幅分的端袖和织幅1幅分的奥袖相连,袖口较宽、敞开、未被缝住的服装的总称。袍(朝服中的上衣)、直衣(日木贵族男子的便服)、狞衣(文武官服的一种)等朝臣的装束,直垂(武士的便服和礼服)、素袍(武士便服)等武士装束以及长绢、法被等能剧中的装束都属于宽袖服装。

图解5窄袖和服各个部分的基本名称

来源

文物及艺术品包装运输指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0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