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包装机器 >> 包装机器发展 >>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发明ldquo
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学院的实训室里,魏毅天、洪嘉昱等几位同学正在研发“打工机器人”。自动化学院有不少同学的家中从事制造业工作,对于目前制造业生产线上用工紧张的事实有着切身感受。尤其是疫情下,小微企业的生产和生存困难,他们也比同龄人更着急更想努力去改变。于是,制作能够灵活应用,适应多变任务且节约成本的机器人,成了同学们的梦想。
同学们扎进实训室就是几个月。画设计图,打磨零件,自行组装调试,一次次在实际中尝试应用,一次次失败,再一次次改进,终于,“打工机器人”诞生!“打工机器人”成功将各项复杂而危险的重复性工作从研发人员和工人身上剥离出来,使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能从事更精密和更具创造性的研发和制造,从而为企业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也降低了行业生产事故的发生率。目前“打工机器人”已在多个工作室和小微工厂企业投入使用,因其简单易用、人机交互符合直觉而广受好评。
应对招工难问题,“打工机器人”能够替代熟练工高效完成重复性工作。面对企业或行业的多样化需求,“打工机器人”的机械臂本体支持按需自动切换操作末端。需要打磨时,机械臂将通用夹爪切换成打磨头;需要焊接时,则在自动切换后再进行焊接,操作方便快捷。这充分体现了“打工机器人”的智能化特色,一机多用成为可能。
洪嘉昱是研发团队的一员还是大二学生的他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梦想
他说:“我的理念就是人应该专注于创新和设计等脑力和高级活动,而焊接、拧螺丝、搬东西这一类重复劳动,应该交给机器完成。在当前疫情的影响下,中小型企业普遍面临着招工和成本节约的难题。受疫情影响,企业复工率低下,原材料和人工不足又会导致供应困难。我们的‘机器人’正好能解决人力短缺和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远程监控功能更是能保证机器人的状态随时上线。正是这样的理念和梦想,让我和小伙伴们走到一起,并不断坚持,在研发过程中克服并解决了电机驱动力不足、没有合适的机械臂定位算法、视觉算法高度依赖环境等具体问题,最终获得成功。”“打工机器人”外形
研发团队指导老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黄文广认为:随着国内智能化自动化的大趋势和疫情大背景下人力成本的提升,工厂和企业越来越需要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但是自动化机器人往往门槛高、专业性要求高、成本高、适用面窄,很多工厂和企业不敢尝试,甚至尝试后又用回人工。现在我们的‘打工机器人’由于良好的通用性和人机交互特性,可以实现机器对机器、人对机器的自由灵活组配,大大降低了机器人的进入门槛,使得机器人不需要过多设定也不需要编程,就可以直接融入现场进行协作。”“打工机器人”在企业进行现场调试
据了解,目前社会上有大量小型工厂和小微企业由于业务量、自身经济实力、工人技术水平限制等原因需要却用不起自动化机器人技术来提效增产,哪怕能承受相应成本,类似ABB、西门子等国际工业机器人行业巨头的高端产品并不适配小型工厂或小微企业高度依赖细分市场导向的灵活多变需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团队研制的“打工机器人”正填补了这一领域市场空白,满足了这些企业和工厂的实际需求,实现节省成本、提质增效。因此,从诞生到投入使用,“打工机器人”在这一领域销量也越来越好,仅年开年至今,已向“浙江生花智能机械有限公司”“建德市帝华饰品有限公司”等多家杭州小微企业正式交付数十台。其中正在试用设备的“浙江生花智能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马洪雷表示:“我们公司专业从事包装机械和成套生产线的设计与制造,疫情冲击下整个行业都存在招工用工难的问题,无法增加人手的情况下装配、检测等重复性工作希望能实现自动化。在跟浙江机电团队的黄文广老师沟通后发现团队研发的‘打工机器人’神器刚好可以满足自动化改造需求。‘打工机器人’操作简便,与工人的配合紧密,不仅支持人机协作,还同时支持装配和检测任务,一台机器人能完成的工作量和两位熟练工相当。如果我们所需熟练工全部替换为打工机器人,用工成本能降低一半以上,对接下来渡过疫情难关有直接帮助。”就这样,“打工机器人”的社会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也不断走进更多的小微企业,成为疫情下助力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道光。
同学应用打工机器人的工业互联功能进行远程调试
小获成功,给了同学们更多信心,研发和改进也继续着。他们不断完善着这款“打工机器人”的功能,从仅能通过视觉抓取物体和自动搬运到现在已经集全向移动、自动跟随、语音识别、故障检测、力反馈机械臂、室内定位等六大功能模块,利用AI、强化学习等新技术,快速适应复杂的现场环境。打工机器人完成焊接后对焊头进行自动保养
目前,该产品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得实用新型3项,并在实际运营中不断改善。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先进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大力支持和培育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为人才培养提供师资、技术、政策、实训场地、内外环境等各项支持。学校还通过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创业事迹报告、推荐优秀学生就业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来源:中国教育发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