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包装机器 >> 包装机器发展 >> 生态振兴绿水青山涵养北京宜居农村
农村曾经的违建、垃圾坑变成了花团锦簇的公园;农民用废旧地膜换来了新地膜,农田里的白色污染消失了;秸秆还田后,解决了焚烧污染和扬尘的问题;烧煤冒黑烟的场景成为历史,村民取暖用上了干净的清洁能源……
近年来,北京市以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为原则,突出强化农业的生态功能。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煤改清洁能源、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组合拳,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呈现了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农业是生态产业,生态宜居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如今在周末,北京人一想起休闲旅游,首先就会想去京郊乡村享受自然之美,这是农村环境变好的最好例证。
房山大石河湿地。受访者供图
蝶变
“老坏庄”变回了老槐庄
干净清爽与绿意充盈,往往是村庄生态环境变化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
老槐庄村位于通州区永乐店镇,距北京市区不足50公里,东临天津武清,南邻河北廊坊,处于京津冀交会处。这里没有青翠的远山环绕,却自有一番恬静悠然的乡野风情,灰墙红顶的瓦房错落有致,村南口公园的水池碧波荡漾,凉亭、步栈道被葱茏的绿植包围,傍晚时分,村民伴着微风流连于此,静候荷花绽放。
苏学军是村里的“街长”,在她眼中,三条笔直的主街巷将村里“切”成了一个个小豆腐块儿,“看着特别齐整”。她负责的“街”上有7户人家,每天她都要沿街巡查一遍,哪家门前有杂物,她时刻准备搭把手,但这些好邻居丝毫不用她费心,每户的小院都收拾得干净清爽。
如今的老槐庄环境优美。受访者供图
“老槐庄”,听名字就应该是一个很美好的乡村,可原来真不是这个样子。年,苏学军刚嫁到这里时,村中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当时的老槐庄村又乱又穷,被称为“老坏庄”。村里没有硬化路,尘土飞扬,夏天一下雨泥泞不堪,村民蹚着水、扛着自行车艰难前行。十里八村都流传着“嫁人不嫁老槐庄”的俗语,村里人抬不起头,苏学军的父亲也极力反对女儿嫁到此地。当时村民直接将垃圾堆在门口,一刮风塑料袋满天飞。养殖户在村里放羊,遇上雨天,羊粪和着雨水往下流。
近年来,随着北京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子的容貌悄然改变。养殖户搬到村外,街面上的羊粪消失了;土路升级成了水泥路,车辆来往不再暴土扬尘;村里设置了垃圾箱,看着身边环境日渐清新,村民愿意多走几步路,养成了定点投放垃圾的习惯。
年,北京市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建设美丽乡村。老槐庄村借机完成了洁净向美丽的蝶变。
老槐庄村北口原有一条商业街,村民盖违建开起了饭店、杂货铺、洗车行,街面门脸参差不齐,门口堆满了衣裳、被褥和油桶油壶。年,村里将这些违建拆除,在村北建起了老槐庄第一个口袋公园,栽上了银杏、榆叶梅等园林树木,安装了室外健身器材。公园正对着通武线,春夜里,昏黄柔和的路灯灯光洒在高大的海棠上,夜归的村民一看到温馨的灯光,就知道这是到家了。
村南还有一处约15亩的大坑名叫大钱坑,由于地势低洼,一遇雨天就积水,久而久之,村民也把垃圾扔在里面。污水上漂着垃圾,隐隐泛着臭味,癞蛤蟆在坑边叫个不停,村民都绕着走。
老槐庄村大钱坑食用菌主题公园人工湖。受访者供图
根据年建设美丽乡村的政策,老槐庄村党支部书记马凤强与“两委”干部讨论后决定改造垃圾坑。村里清除了坑内垃圾,将坑底和四壁修整,铺上了渗水砖头,注水形成了一泓小湖,结合村里多年发展的食用菌产业,修建了“大钱坑食用菌主题公园”。“当下时节,公园里绿草茵茵、鲜花多得我叫不全名字,锦鲤在水中游动,风景灵动优美。”苏学军说。
这些年,老槐庄村先后获评“文明生态村”、“美丽乡村市级模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苏学军有些自豪,“老槐庄当之无愧。”
近年来,北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硕果累累。门头沟区、密云区、平谷区先后获评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延庆、通州、大兴等6个区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村庄在增颜值、添气质的同时,为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直观的转变。
煤改
取暖季村庄上空不再黑烟缭绕
北京燃煤消费一度占全市能源消费的75%,煤炭燃烧排放大量烟尘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大气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
张帅家住密云区石城镇西湾子村,以往冬季取暖一直烧煤。每年10月中下旬,家里人就开始张罗着买煤,院子里堆满了黑漆漆的煤。“我家有三口人,平方米。家里最早是土暖气不怎么暖和,每年取暖季要花三四千元,买四吨煤,但屋里最高温度也不过17摄氏度。”
烧煤取暖的日子起早贪黑。张帅说,晚上他不敢早睡,添完散煤要把火“封好”,保证一整夜不会灭,第二天一大早也不敢睡懒觉,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儿就是继续添煤。烧煤又呛又脏,每天掏炉灰、倒炉渣,鼻孔里都是黑的。村里家家户户黑烟缭绕,遮住了原本湛蓝的天空。
年起,北京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地区的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年起,北京围绕平原村庄大规模整村实施煤改清洁能源。年,张帅家也享受到了煤改电的便利。
大兴区沁水营村“煤改电”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他说,电取暖只需将清洁能源设备出水温度调到40-50摄氏度,家里就能保持20摄氏度以上的恒温,冬季不用再围着火炉“转”,晚上电价还能享受补贴,每个取暖季花费不到元。“以往逢年过节,我和家人不敢出远门,因为炉子一灭,再点上需要几天屋里才能逐渐升温。现在电取暖,机器可以一直开着,屋里一直保持着暖意融融,村里的环境也更加整洁。”
为了确保清洁取暖设备正常运行,各区还建立了设备维修保养长效服务机制。密云区煤改电服务监督调度中心售后调度负责人王杰说,中心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了远程监控大数据服务平台,可实现远程监控预警、远程维修维护、用户信息及档案归档、设备定位等功能。“我们最大的特点是未知先办、未诉先办”。她说,中心为用户提供了设备预警功能,设备发生故障将第一时间平台预警,预警信息同时推送到用户及售后维护人员手机上,第一时间联系用户解决问题。
据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生态建设处负责人介绍,年,北京平原地区村庄基本实现了“无煤化”。截至-年度取暖季,北京已有个村庄实现了清洁取暖,占全市村庄数量的88.7%。
煤改清洁能源产生了什么效果?全市“十三五”以来,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用户累计节约燃煤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9.24万吨,减排粉尘14.62万吨,为首都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回收
用大数据治理农田污染
0.毫米的地膜,被农民习惯称为“1.4丝”。厚度小于这一标准的地膜过薄,使用一段时间后破损严重,如不及时回收,破碎的地膜将渗入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和土壤板结。
在房山区,个废旧地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在种植大户、农业园区、农资销售门店形成了周密的回收网络。农民可以用废旧地膜换取新地膜、肥料或者现金,从而有了回收地膜的积极性。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种植业污染防治是一项重要工作。
年11月,北京绿丰远通农业科技公司在回收育苗盘、农药包装。受访者供图
曾经,农业园区田间地头、犄角旮旯,散落着废弃的农药空瓶、空袋和农膜,农村人居环境看起来不洁净,更容易带来土壤污染的风险。使用农药和肥料多数情况下需要兑水,废弃的农药瓶袋可能仍有浓缩的农药残留,高浓度的农药直接进入农田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了图便宜,过去一些村民购买厚度不足0.毫米的地膜使用,废弃后直接将其留在农田中,形成了永久性白色垃圾。
年2月,房山区启动了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制定了有偿回收机制。项目由北京益田生态农业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实施,企业负责人刘世超说,个回收点覆盖了全区23个乡镇,所有种植园区和农户都能就近送交废旧地膜和农药废弃包装。
公司还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房山区农业废弃物回收管理系统。每一个回收袋上都附有唯一的条形码,回收人员开箱清点时,只需扫码就可以记录回收数量、地点等信息,后续运输入库、出库销毁或者交由再生公司再利用,都能形成完整规范的记录。
“收破烂儿本身没有意义,收完了交给农废处理公司就结束了。但我们觉得这里面还有名堂。”刘世超说,公司会定期对回收的农药瓶袋进行分类分析。“这项工作比较脏累,我们按照抽样规则把农药瓶袋摊到地上,大家辨别农药的类型、成分、规格、使用量等,分类进行统计。”回收数据的长期积累奠定了大数据分析基础,可以精准了解种植区域的用肥、用药、用膜习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抽样统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可以及时发现和捕捉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线索,为农业执法提供第一手证据。
一组鲜明的数字印证了防治的效果:年,全市各区共确定农膜回收企业13个,建立回收网点个,共回收废旧地膜吨,全市农膜回收率达到92%。全市共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点个,回收农药包装.47吨。
抑尘
保护性耕作减少污染
扬尘一直影响北京PM10指数。每年秋季玉米收获后至次年4月,特别是小麦返青前,季节性农田裸露容易导致农田产生扬尘。北京聚源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许刚记得,多年以前,怀柔区北房镇风沙很大,大风一起,沙土劈头盖脸。
“怀柔是咱北京的后花园,科学城在怀柔,喇叭沟门满族乡是天然氧吧,我们现在是像保护眼睛一样重视绿水青山,格外重视生态环境。”怀柔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管理科负责人石颜双快人快语,推介了一番怀柔生态,再道出重点——区里形成了耕地质量保护的“怀柔模式”,作为耕地质量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有效抑制扬尘,减少大气污染。在怀柔,这项技术应用率达到80%以上。
保护性耕作主要将三项技术应用在一起,石颜双娓娓道来: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技术以秸秆粉碎覆盖地表,减少裸露农田。
怀柔区一处农田里,进行秸秆粉碎还田。受访者供图
少免耕播种技术包含两部分,免耕播种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未经任何耕作直接播种,少耕播种是指播种前进行了适度整地等作业,再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她进一步解释说,此前铧式犁整个把土地翻上一遍,如此一来,土壤松动,一刮风容易产生扬尘,如今少免耕播种技术只在苗带开一条小沟,免耕播种机开过,一次性实现了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五个功能。
少免耕播种技术还是会产生少量扬尘,但配合着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技术,扬尘大大减少。许刚的合作社帮助农民进行保护性耕作,他坦言,以往老百姓不理解这种方式,担心秸秆挂在机器上,播种时种子落在秸秆上,导致出苗不好。“经过我们这几年的推广和实验,村民心里有底了。”他说,怀柔秸秆粉碎合格率高于国家标准,粉碎后的秸秆大多是粉末状的,不容易挂在播种机上。另外,播种机技术也在不断完善,播种质量越来越高。
第三项技术是土壤深松,这项技术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同一地块2至3年深松一次,深松深度一般大于30厘米,不超过40厘米。
据石颜双介绍,深松每亩地政府补贴50元、不再收村民钱,少免耕播种和秸秆还田每亩补35元、再收老百姓15元。年至年,市财政共支付怀柔区保护性耕作项目补贴款.4万元。
管控扬尘的效果如何判定?年,怀柔区已在杨宋镇、桥梓镇、长哨营满族乡建成3个监测点,通过农田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和沙尘采集仪对农田风蚀量、PM2.5、PM10以及气象因素等数据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怀柔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地表风蚀量平均减少15.6%-30.2%,农田近地表PM2.5、PM10分别降低18.9%-32.3%、24.2%-41.6%。
怀柔区的成就是全市的缩影,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处宫少俊介绍,从年开始,北京涉农区全面推广三项保护性耕作技术,市级财政拿出专门资金给予作业补贴,两年来已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多万亩,在10个涉农区已建成30个农田扬尘监测点。
监测结果显示,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扬尘抑制效果显著,与传统耕作相比,农田扬尘可减少27.05%-38.54%。今年计划实施三项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合计50.6万亩,新建和继续运维监测点33个。宫少俊说,力争“十四五”期间,在全市实现三项关键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率达到80%以上,全面建成覆盖主要裸露农田区域的扬尘监测体系。
秸秆
禁烧后还田综合利用
在农村,焚烧秸秆曾经是普遍现象。但秸秆焚烧对空气质量影响剧烈,既可以产生一次颗粒物排放,同时也是有机气溶胶的一个主要成分。因此,秸秆综合利用事关农业清洁生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绿色发展,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建设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昌平区被列入其中。
“昌平区在北京城区北部,生态环境要求更高。”昌平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王尚君说,从年开始,昌平区就着手开展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区创建工作。
以往在农村,农民常年储备秸秆用来烧火做饭。“每年九十月份,村民抢着将秸秆砍倒拿回家烧火,省下了买煤的钱。”王尚君说,随着农村推进煤改清洁能源,百姓取暖有了空气源热泵,于是,大量的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留在了田中,成了废弃物。
下一茬种植时,最简单经济的方式就是把秸秆晾干后付之一炬。由于昌平苹果栽种面积大,村民也将冬季修剪下来的枝条一把火烧光。整片农田着了起来,烟雾滚滚,灰色的粉末飘在空中,村民闻着呛人,也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有时燃烧物随着风向飘向农村房屋,成了火灾隐患。
昌平区南邵镇张各庄村,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受访者供图
如何将秸秆变废为宝?王尚君说,每年昌平的小麦秸秆全部粉碎还田肥料化利用,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大概有两三千亩,离田饲料化利用有两千亩;区里出资采购三家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对秸秆进行清除。合作社出动秸秆粉碎还田机,将根根竖立的秸秆压倒粉碎,并将粉碎后的秸秆均匀抛撒在地上。经过雨水浸泡,秸秆碎块腐烂并渗入土地中成为有机质。合作社也可以使用旋耕机,将秸秆碎块掺入土壤中。
秸秆粉碎还田,村民一亩地需要掏30-50元,无形中增加了种植的费用,村民不愿意出这份钱。调查中,王尚君和同伴总结了经验,村民经常会在阴雨天气或者傍晚,偷偷焚烧秸秆。为此,政府建立农作物秸秆还田补贴制度,引导农民主动开展综合利用,一亩地补贴35元钱,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为了防止村民露天焚烧秸秆,昌平区农业服务中心还设立了巡查和应急机制,在秸秆还田利用重点区域选取监测点,开展定点长期持续监测,全区及各镇建立秸秆资源台账,不定期进行巡查,发现未被粉碎还田的秸秆将启动应急处理机制。
据王尚君介绍,除了还田,秸秆还有多种利用方式,一些秸秆与玉米一起收割作为饲料,销售给奶牛场。同时,昌平还探索了秸秆“离田”机制,根据农作物分布情况,在每一个镇设立相关区域,对农作物秸秆、果树枝条等进行收、储、运、集中处理,粉碎后的秸秆、枝条将用作生产土壤改良剂。
记者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处获悉,目前,北京农林废弃物协同处理模式初步构建,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6%,居于全国前列;秸秆产业化利用能力指数0.18,在全国排名第7。
记者手记
小细节,支撑生态转变
作为一名跑过门头沟、密云等郊区的记者,我知道以前北京农村都是靠烧煤取暖,在推进清洁取暖设备过程中,农户对设备性能、取暖费用等存在顾虑,往往选择观望。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漫长的过程,但北京的推进工作仿佛按下了“加速键”。年起,北京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地区的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年,北京平原地区村庄基本实现了“无煤化”。年,北京第二轮PM2.5源解析结果显示,在北京本地污染源中,燃煤源贡献从2年第一轮源解析时的22.4%骤降至3%,燃煤源基本退出了PM2.5主要贡献源行列。
速度之快,背后是一系列服务措施在支撑。以记者采访的密云区煤改电服务监督调度中心为例,中心平台实现了设备实时定位,设备厂家维修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到达用户家里。平台对设备的运行效果实时监控可查,当百姓使用设备遇到故障时,平台会自动预警,工作人员会迅速提供技术服务,避免影响村民取暖。小的细节,体现了服务的周到。
减煤是农村生态变化的一个缩影。正是这样一个个小细节,打消了村民煤改清洁能源的顾虑,鼓励农民使用新技术减少农业污染,使农村的生态环境日渐美丽,身处其中的农民能直接从中受益,居住在首都的人们,也同样能享受到这种生态和美丽。
新京报记者张璐
编辑张树婧校对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