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包装机器 >> 包装机器发展 >> 这个产业集群亮了企业订单动辄数亿,
疫情之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逆市增长。工信部近日对外公布的年我国机器人行业运行数据显示,年全国工业机器人完成产量台,同比增长19.1%,其中,年12月同比增长32.4%。
那么,渐已成势的济南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怎样?经济导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逆市增长
“去年我们的国内市场份额增长30%左右。像机器人焊接生产线,去年一年业务增长了50%,感觉在整个产业链的参与度大大增加。”山东奥太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张杰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之下进口产品受阻,机器人产品的国产替代率明显提高,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更多市场机会。
张杰表示,今年企业将持续加大机器人的研发投入,扩大机器人应用领域,拟从专用车等领域向重装行业扩张,进入三一重工等国内知名企业产业链。
在山东德晟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一台台码垛机器人正在打包运往全国各地。“这些四轴码垛机器人结合了3D视觉,像我们的眼睛一样,会对来料进行自动分别,引导机器人放在指定的位置。这样一台机器人相当于四个人的工作效率,目前这种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物流、饲料、食品等各个行业,极大地提高了这些行业的生产效率。”公司董事长赵胜林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据了解,山东德晟年成立,近两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5%。年,山东德晟研发了智能套管加工生产线,其中接箍预拧机器人、丝扣自动检测等技术属全球首创,填补了行业空白。与日本川崎重工达成全方位合作,共同运营川崎机器人北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研发方向包括激光切割、焊接、雕刻等15种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及智能定制化生产线。
赵胜林透露,未来4年,山东德晟将在钢铁、石油钢管、汽车、碳素、食品饲料、包装、教育等行业持续发力,到年实现销售收入10个亿并达到创业板上市条件,到年完成30个亿的年销售收入目标,在石油钢管行业力争做到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智能制造的专业公司。
“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翼菲机器人已经成为医药、电子、食品、包装、弹药、物流等最具竞争力的抓取机器人,为包括苹果、富士康等世界强企业提供服务。”济南翼菲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赛表示,年机器人订单超过3亿元。
据介绍,年济南翼菲将继续专注于各类产品的更新迭代技术突破,推出全新骏翼系列小六轴机器人,并在各行业进行应用验证,计划签单额4亿元,实现利润万元。
产业基地成形
疫情之下,机器人产业的需求被激发。“年济南工业机器人产销量增长24.6%,预计年全市机器人企业销售收入达到亿元。”济南市工信局总工程师岳双荣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据介绍,济南已经形成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行业应用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成为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智能机器人及零部件企业达到60多家,机器人产品涵盖工业抓举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电力巡检机器人、管道巡检机器人、物流穿梭机器人、工业装配机器人、教学机器人、消防机器人等。在传感系统、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产品研发生产实现突破,初步形成集研发创新、生产制造、配套加工、设计服务、检验检测、运维服务为一体的机器人产业生态。
“正是由于具备良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和配套,年,三大全国机器人赛事同时选择了济南。”岳双荣表示。
第三届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组委会主任、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马蔷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济南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通过不断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形成了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优势产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具备了一定优势。
“年后协会推进5家企业进入整车厂,达成了合作意向。包括新天激光公司与德晟机器人签订机械手采购合同、迪马机械公司与爱通工业机器人达成板式家具机床加工合作、山东奥太电气与兰剑智能仓储立体库建设达成合作等。”济南机器人与高端装备产业协会工作人员王颖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需补人才短板
但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机器人产业目前在核心零部件和本机制造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技术人员及具备丰富经验积累的装配人员较为缺乏;在系统集成领域,缺乏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专业人才,现场调试、维护操作与运行管理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依然欠缺。
在张赛看来,济南具备发展机器人产业的优势,但顶尖人才仍然欠缺。“要实现工业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就需要强大的售后团队,目前机器人专业毕业的人才还属于稀缺资源,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
张杰则表示,面对不断增加的市场空间,山东奥太也在不断加大投入,培育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研发创新。
“工业机器人的人才匮乏是我们的难题,其中维护、调试、系统集成等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需求量尤为突出。”赵胜林表示,山东德晟针对人才紧缺的问题,与日本川崎、美国ABB等国内外企业合作,通过人才引进增强自身人才培养实力,并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山东中德栋梁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蒋作栋表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机器人专业人才急缺问题凸显。“以往单纯依托对口专业学校输送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已难满足未来行业人才需求,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第三方行业组织共同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人才培养与发展。”
岳双荣告诉经济导报记者,济南出台了机器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将继续加大对机器人在内的智能装备支持力度,推动机器人产业做大细分领域,孵化、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机器人企业,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梯次发展的良性格局。(经济导报记者吴淑娟)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