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机器

年收入6000多万的薛兆丰,用经济学角度

发布时间:2023/5/25 18:31:23   

原北大教授,在某平台开设经济学课,一时间25万人订阅,年收入多万,成为了网红教授,当他去掉了北大教授的光环,成为了一名知识分享者,反而喜欢和追捧他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个人就是薛兆丰教授,他写了一本书,书名为《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在书中,有一个小故事,牵引出了背后的经济学,引人深思。

一个顽童把窗户打破了,窗户的主人就要去买玻璃,这将刺激玻璃的生产。制造玻璃的工人完成订单以后,有了钱,就可以去买面包,面包工人又可以去买衣服。这样就推动了一连串的生产。破窗理论的支持者说,有破坏才有进步,多难兴邦,破坏本身就是好的。

这种理论的支持者,还真是不少,很多人看到一些类似的社会现象,都会套用这个理论。但,这种说法真的有道理么?

薛兆丰教授从三个角度来分析破窗理论是否正确。

一、从国家发展层面来分析:

有些国家走了很大的弯路,做了很多错事,但回过头来看,发现幸好当时做了那些错事,这个国家才有了后来的发展。

比如说,德国经历了“二战”,日本遭到原子弹轰炸,所以后来才发展得很快。

难道没有人想过,如果这两个国家如果不遭遇那些创伤,资本的积累会更丰富,经济基础会更好。

同样的道理,刚才那个破窗的故事中,如果窗户没有被打破,这户主人所拥有的资源,就可以用来从事其他生产,可以产生更多的财富。

这些由于创伤而消失的其他生产和财富,是我们不容易看见的。

二、从工人的就业层面来分析:

拥有破窗理论的人会认为,老人不早点退休,不把职位让出来,年轻人就不会有工作;如果机器太好的话,机器就会替代工人,工人就没有工作可做。可见,老人工作时间太长,或者机器太先进,对社会发展都不利。

这种思想特别在普通民众里有市场,很多人相信,并且对此坚信不疑。但如果我们倒过来想,如果社会不用推土机,人人全用勺子挖土,那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富裕么?

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提前20年退休,那整个社会是会更富裕,还是更贫困呢?毫无疑问,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会一落千丈。

就像是很多人都在吐槽网店把实体店颠覆了,产生了许多焦虑,正如当年人们发愁马车跟汽车之间的替代也是一样。有了汽车,马车夫就要失业了。

经济学家会说,我看得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我预测马车夫可以找到工作。问题是,新的工作是什么呢?没人知道,只能想象。

三、从节省物资层面来分析:

很多环保主义者反对用大量的塑料袋来包食物,因为这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但这位经济学家说,塑料袋用得越多,食物保鲜的时间就越长,食物的浪费就越少。

我们要看到的,不仅仅是用了多少塑料袋,还要看到,如果不用塑料袋,要扔掉多少食物。因此,切中要害的问题是:到底是该多浪费一些塑料袋,还是该多浪费一些食物?

在这些破窗理论的变种中,看得见的,是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人的衰老、工具落后等问题带来的就业机会以及花费掉的物资;而看不见的,是替代方案所导致的隐形的净损失。

如果没有发生自然灾害、没有人为破坏,如果人能生活得更健康,机器能更先进,那些没被破坏的资源和节省下来的时间与劳动力,原本可以用在生产其他更有效的东西上;而如果多用了塑料包装,是可以节省更多食物以及准备食物的时间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破窗理论是错误的,根本站不住脚,大众之所以对它深信不疑,就是因为没有人深究它的核心。

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说:好经济学家与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只能看见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权衡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通过推测得到的后果。是否能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是一个人有没有受过好的经济学训练的重要标志。

专业的知识,加上较强的可读性,越通俗易懂的课程,越受读者喜爱。“网红教授”薛兆丰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并深受听众和读者的喜爱。这是来自于《人民日报》对薛兆丰老师的高度评价。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是一本通俗的,跨年龄,跨学历,跨认知的书。

你之所以买这本书,并不是因为你想成为经济学家,而是想做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明白人,想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控制,想了解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想颠覆自己多年积累的常识和思维定式。

这本书的目标也很简单,就是让你不以经济学为职业,也能拥有经济学的智慧。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收藏或送人都是不错的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7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