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小时候起,老家府谷将“茶”与“饭”联系成一个词“茶饭”,这对我印象特别深刻。尤其是在外生活的四十年里,关中人待客从没有将“喝茶”作为一道程序专列,所以,他们在生活中也不会有“茶饭”的专用。而在紧邻山西的老家和内蒙黄河的套里套外,人们见到但从外地回来,或走亲访友的熟人,招呼之中,不免要问“茶饭”怎地格,意思吃的好与赖,对方招待是否热情近乎亲情。被问之人一般会以“‘茶饭’倒是不赖,就是时间长了想家”以回应。对那些长期在外揽工受苦的人们而言,回答一般则是:“苦倒是不重,就是‘茶饭’不行。”
总之,饭食的好与赖,单从“饭菜”的质量不能说明问题,必须在“饭”之前加一“茶”才可以衡量招待是否热情,规格是否隆重,从中体现出的亲热程度是否贴心尽意。可见“茶”在生活中地位之突出,有“茶”无“茶”之亲近与疏远。当然,“茶”之重要,在生活中的必不可少又引申出生活之质量高低,也不得不用“茶”来表示,如“粗茶淡饭”就说明生活的紧迫,经济不宽裕到买不起好茶,熬不出细茶。另外,府谷人把那种上门遇冷的情形叫“冷凉八淡”或“冷凉寡淡”,这是形容对方的招待纯粹出于应付,完全不按亲情伦序的规格进行,所以,幽默的府谷人就端直以“茶”的冷热来编排这种亲疏远近的形容。
“茶”和“饭”相联,说明“茶”在府谷人的生活中,其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趣味所致,而且是直接关乎到待客之道,礼序之周和是饭必茶之必备。但是,求诸史籍,遍考地理,不要说“苦寒极北”的府谷一带没有茶叶的生产,就是整个淮河以北的大半个中国,除秦岭深处有茶产之外,无论西北还是东北,茶这种饮料中的仙品嫩芽在北方是根本难觅其踪迹。由此,要想追踪府谷人的“茶饭”渊源就必须从身边的山西说起......
茶由于温湿性凉的特性,主产于我国南方北回归线一带,从福建的武夷山到云贵高原的低湿雾罩地,向来是好茶上品的集中产区。中国人对茶的认识始于唐朝,最初是当地的懂医之家,采药师一类作为自饮,发现味美解乏,还有明目提神之功效就向亲友患者推荐。后经素食戒酒的住庙山僧访得列为唪经修身的佳品加以推崇,饮茶之风的劲吹就是靠南方的游僧走商带到文化、政治中心的北方来的。由于品茶之士多为高僧大德中的文雅君子,所以,皇帝周围一时多了会煮茶的专家,饮茶也就不再是喝水那么简单之事,而是进入品味的高档,雅趣的舒展,其地位快和琴棋书画一样,成为人们融入才艺行列的进身之标配。《茶经》作者陆羽的例子最为显著,他不仅通过茶的专精将自己做成皇上跟前的红人,还通过学术包装将产自民间的一道饮品直接上升到与圣贤立言的“经”的高度,而且是开创了一种风气、风潮、风景,经久不衰。
茶饮始于唐,盛行于宋,到了明朝,饮茶、嗜茶之风已经深入民间市民社会的街坊,市面和巷尾深闾。读明人笔记、小说,茶楼和酒市一样普及,而像《水浒传》里王婆开的茶铺,已经不是单纯的喝茶,它还兼顾生意洽谈,说合婚姻,牵线搭桥等男女苟当。在《金瓶梅》里即就是深闺里的吴月娘,有讲经尼姑道姑的到来,也是早早汲来南头沟井的甜水,吩咐丫环温火慢煎,耐心操持地炖一壶上好浓香汤润色艳的茶准备着,专等琴弦齐备,檀板击响和众姐妹好好听曲、闻经、品茶,借机领略一番富贵荣华之享受。
那时的富裕之家,上到皇亲国戚,下至巨商大贾以及一般市民小户,凡待人会亲在招待之中,吃饭之前必先请客人入席吃茶,隆重程度不亚于正席。吃茶要有茶食,油炸的面叶点心,有稀缺的干果如西域的葡萄干,口外来的奶酪和当地自产的珍奇,即小说里常用的一个词叫“时鲜水果,水陆杂陈”。宾客按秩序入座后,茶具、箸匙对位摆放,然后,执事总领下旨,上茶!这时,打扮整洁的茶师傅会将色丹红润,冒着热烫香味的滚茶按长序一一热情慢功倒入客人怀前的青瓷小碗中。看着热烫红酽的一窝冒着香诱扑鼻的热气,客人的心早已欢喜落地地温热到自醉,那种来在亲家的亲切随着主家招呼的一声令下,早已是渴饮捧心,滚烫落肚到畅快喜贴的滋润程度。
这喝茶一道程序,是表示欢迎,也是接风洗尘的礼数规矩。同时,古代社会宾主之间见面,必须是官服以官见,亲友以礼服礼见。社会中的贤达乡望是不能以便服往来,所以,官员出访赴请高头大马,袍冠穿戴必须一应俱全。而跟班在后罗列,这些人手举肩扛之箱笼无非是到达之处的换穿衣物,也即便衣的是也。宋、明期间将正席前的“茶饮”设为招待的一种,实际是对客套之后官服换便服的一次适应性检测,也拉开了招待隆重的序幕。“喝茶”虽为待客之前站,但是,“喝茶”备点之细致精选,也可看出亲情疏密的冷热。如果热茶落肚,情浓上心,说明刚好勾起对正席的喜盼冲动;如果茶凉果硬,心淡情懒,对接下来的正席也只是应付心理的早有腹议。所以说,“喝茶”一道讲究,你不在意,恰好是有人细心的地方。
地处偏远的府谷人为何也热衷中原正统的大热“茶道”之风,一是与府谷处在延绥防御之关键边陲,守卫将士将中原文化、习俗、茶饮带来这里的影响所致;二是府谷与晋商的山西一河之隔,“走西口”的必经之地,明清之际,大批商家富户落籍,从而使得蕞尔之地,风雅却和文明之腹地一起共舞悠扬。所以,府谷人作为宋、明军守官兵的后裔,晋商传人的底蕴,对“茶饮”文化要义的接受传承就显得理所当然和顺情应礼。
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有影响的战争的发生,纯粹为拓土扩疆的少到可怜,几乎所有的大仗都是为经济贸易而打。两汉时期的匈奴之战,唐玄宗时的怛罗斯之战,以及后来的鸦片战争,无一例外是为商道的畅通而战。前边的从汉到唐是为“丝绸之路”,后边的是为茶叶贸易。这中间唯独没有听说明朝的“海上丝路”的瓷器贸易而发生过什么国家行为的战争,至于所谓的“倭寇”,其实是一些内地走私商人勾结日本浪人的小股游击队行为。这些人对内地山形地势熟悉,能藏则藏,实在无处可逃则躲到岛国的日本,再图西山复起。同样是贸易,所不同的是前如丝绸,瓷器,都是外商往来于都市、港口、海岛贩卖,作为产地的中国人好像只负责生产商品,参与贸易的直接买卖不多,也没听说哪朝哪代因做边贸的谁而大发大紫出名过。倒是生产场地的有名而成全国许多拳头产品,如成都的锦绣,唐时的三彩,宋朝的汝窑,明、清景德镇的细瓷等。所有这些畅销海外的名产,官家只管收税,百姓只作制造,至于如何接洽卖到国外,有关这方面的著迹似乎既没有中国人成名的显赫,也没有如法显、玄奘类冒险去西域取经那样的传奇留供后人阅读的骄傲。
中国傲世于人的三大产品——丝绸,瓷器和茶叶,前两个尽管跨越近两千年的贸易史,但是,由于奉行不出国门的买卖方式,除了成就了一些为洋人服务的“买办”外,因产品的优势而商而富的中国人很少,少到没有传说流传的地步。唯独茶叶贸易,其买卖方式是国家搭台,个人唱戏,盈亏自付,既符合了个人创业的原始本能,调动了民间资本活力,也为国库带来了丰厚的财政保障。这其中,晋商作为一个时代繁荣的符号而异军突起,影响不可不谓“声威俱重,国运所望”。
茶叶经唐末乱世、杂胡进入中原的几百年间横冲直撞式经营,其结果对北方汉人的影响似乎微乎其微,反倒使得肉食不离口的草原民族,饭后如果没有热茶消化便无法活命的紧迫。所以,有鱼咬钩成瘾,从宋到明清的统治者们便将茶叶作为羁縻疆域之外少数民族的筹码,利用“贡市”来制约他们的归附行为。所谓“贡市”并不是万国来朝的显摆进贡,而是进贡方用本方特产作为礼物,进而博取朝廷甚至皇上的好感,以便在分配下一季的丝绸和茶叶份额上能比往年增加点数量。到了十八世纪,当欧洲各国尤以英伦三岛为主的达官显贵阔太美少妇,午后以喝中国茶为时尚时,茶叶一下子成为拿捏西方社会的极品利器。由于独家单产,具有集中供货,集中定价的权利,洋人们虽然握有银两,但是,要想买到茶叶还得仰中国政府官员的鼻息。
至此,随着茶叶市场的供不应求,再加清政府也意识到扩大贸易多得利的好处,一年一度后来变作一年数度的“贡市”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于是,开设口岸经营就成为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其实,盛行于明朝的“盐引”制本身就为民间人士进入商道提供了便捷。清政府变“盐引”为“茶引”,放手让商人到口岸建库设仓,在全国自由转运,因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以世界眼光经营货物的专业行家。山西商人发迹于明朝的“盐引”,那时他们利用蒙汉边境互市的优越,往来穿梭于西到新疆,东到山海关外,经常将一些边禁之物私下和努尔哈赤的子孙们暗通款曲,解对方之燃眉之急。因而,满清一统天下后,山西商人可谓一跃成为皇商的隆宠。国家工程任意承包,军队打仗军需配制运输也是他们的承揽份内。
到了乾隆开放恰克图和科布多口岸时,山西商人自然是得到的份额最大,肉最肥的那一个。这两个口岸主要和俄罗斯人做生意,他们的皮草珠宝工艺,我们以茶叶为主。以恰克图一地的贸易额为例,虽然说全国商人云集于此,但是,山西商人经营的茶叶占比为十分之七还多。所以说,所谓“晋商”,其实是茶商冠之比较合适。山西不产茶叶,但是,晋商将产茶地早已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当然,这其中有朝廷作为背景也是不可忽略的主要因素。晋商后来随着清室的衰微,从口岸生意撤回到内蒙或内地转产民用货物的制造加工和销售倒卖,实际已经是进入它的黄昏期,属于末世没落的余晖。
府谷和山西仅一河之隔,早在明朝设“互市”时,大批商人从山西进入这里,初为行商后改为坐商,在府谷的黄甫,县城以及麻镇一带起房造舍,买田置业作长久安家的打算。等到清室开放边境,茶叶贸易首当其冲时,这里又成为“走西口”的要津,通往西北的最后留守地。故而,中原文明中“礼乐茶为重”的习俗,通过戍边将士,朝廷命官带来,再经晋商茶客的推波助澜就越发显得隆重讲究。待客之道茶为尚,就连平常百姓人家虽然喝茶会是奢华,但是,一遇重大事件如婚嫁迎娶或丧葬成礼等,必然也是茶饮贯带,一丝不苟。过事时专设茶房为一档,和糕房面房酒房一样看待。
记得小时候,人们的生活艰难到饥不果腹的窘迫,但是,在我吃请的几次婚宴中,一大早亲戚们来,首先是被礼让到喝茶的一桌,就着几碟名为“茶食”的菜点有当地产的冻海红果,醉枣,油炸正麻叶和拧转反麻叶。每人面前一碗热饦饦的红茶,不管你渴与否,这是个必需的礼数。我那时小孩一个,再加之饿,对吃糕粉汤的兴趣要比喝茶的瘾大,所以,茶也就喝几口,等着茶席散去,赶快坐到糕面桌子的椅垫上。早餐前要喝茶,中午正席喝茶更是不可缺失,而且还隆重,外边的吹鼓手乐班鼓劲吹打伴奏。主家对待喝茶的亲戚一样重视,专门设专人看顾,又是招呼又是礼让,关照客人们茶喝好,喝好茶。我们把这个职业叫“看茶”,和“看酒”的“看席”的一样重视。
茶,府谷人平常一句“茶饭”的问候,足以显示它在府谷人生活中的历史厚重,有别于其他群体不平常的文化品味和独特气质。茶,一碗滚烫的茶代表着府谷人的热情与坦诚,同时也是府谷人待人接物的基本操持与礼训,温润诚实,敬客为上,客走也绝不会茶凉。
年5月17日渭南山榆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