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包装机器 >> 包装机器资源 >> ldquo同学,你这是要上天啊rd
北京时间年4月16日9时56分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
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11时5分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全部安全顺利出舱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陪伴三位航天员一同生活、工作天的
还有重师人主持设计的航天拍摄设备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
舱内设备
在中国空间站上
重庆师范大学的校友刘圣召
留下了“重师参与的元素”
(刘圣召团队研发航天拍摄系统的纪录短片)伏案设计的路上,总有坚持的人
接到为天河3号舱内8K摄像机设计配套拍摄设备的任务,刘圣召无比兴奋。但第一次接触航天领域,让这份对于刘圣召来说平常的工作更多了一份紧张。方案设计、图纸审核、成品落地等各方面因素都需要考虑周全,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团队一起打磨钻研。
时间虽然紧迫,但是刘圣召和团队依然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其中也不乏有些许遗憾。由于疫情防控,他没能够前往北京亲自考察1:1的航空舱模型。被安排前去的工作人员考察结束后,召开紧急会议,口述舱内设施情况,以及多种可能使用的场景描述,直到凌晨才结束。但想到肩负航天拍摄记录的重任,想到能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刘圣召和团队都倍感荣幸,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克服设计中的一个个难点。
许多个点灯的夜晚,许多个伏案设计的身影,一丝一缕汇聚成光圈,为中国航天事业定格下独具东方美学的作品。
刘圣召团队设计的航天拍摄套件
中国空间站上的“重师参与”
随着神舟十三号三名航天员安全回家、顺利出舱。与此同时,以中国空间站为题材的纪实巨幕影片《飞越苍穹》也即将呈现中国航天飞行器在太空飞行的壮观景象,用生动、真实的故事来展示“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历程。通过刘圣召团队设计的专用器材,摄像机固定在空间站的舷窗上或者由宇航员手持进行宇宙及空间站舱内景象的拍摄,“中国首次太空8K超高清拍摄任务”正式问世。
秉持工匠精神,交上满意答卷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级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刘圣召是我校产品设计系优秀毕业生代表。年6月,刘圣召所在团队,接到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邀请,协助为中国空间站定制一套适用于太空环境的舱内8K拍摄配套系统,为太空摄影机打造了适配的摄影机套件,根据摄影机的具体尺寸和功能接口,设计了自带电池手柄的手持拍摄器,支持航天员双手或单手持机进行空间站舱内景象的拍摄。
(天河3号舱内拍摄设备主创设计师刘圣召,右二)
产品开发过程
刘圣召表示,能够参与这项设计,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出一份力,这是作为一个设计者的荣幸。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摆脱原有的思维方式,使用环境不能参考地面而是太空舱,考虑使用者在太空舱的特殊使用方式,以及产品本身的安装固定问题(例如航天员床位与窗口成九十度夹角,使用时需调节监视器角度,需要考虑三轴云台设计),想要把一套设备送上太空,从设计思路到用料标准,再到产品包装需要细致考量的东西太多太多。因为天地有别,不能用以往在地球生活中的设计方案思路,一切都是新的探索。
产品开发过程
使用者航天员在太空舱,虽然气压是等同于地面,但是属于失重状态,漂浮在空间中,所以要考虑使用者在使用时左右单手手持方式,方便航天员另外一只手来控制方向和保持身体稳定。
工作人员对
8K太空摄影系统
进行地面测试
工作人员调试
8K太空摄影机系统
除此之外的难点就是设备的运输问题:从地面发射到空间站,一要考虑剧烈震动,设计尽量一体化;二要轻量化要求,设备越重所需要的燃料就越多。整个系统设计是围绕着功能和使用而设计的,快捷的组装方式,全仓多点安装固定,各种场景使用模式等等,刘圣召说:“产品设计的真谛在于赋予使用者在每一个场景所需要的功能,这才是一个产品设计的成功。”
工业设计赋能现代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刘圣召校友秉持着认真严谨的工匠精神,以一个工业设计师的方式,为记录中国航天事业出色地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重师参与”
苍穹下
我们一起仰望星空
重庆师范大学将持续努力
源源不断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
图文来源
人民日报美术学院受访者
封面
黄念
采访
官梓娴
整理
黄念
排版
黄念
执行编辑
朱炳华刘叶晨孙瑜晗王子乔
责任编辑
胡帆徐赤孙小珂
往期回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