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包装机器 >> 包装机器前景 >> 不同的汽配企业,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上周,刘润在年度演讲的开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难?然后举了一个例子:究竟是把一个哑铃举起来叫做难?还是把一个线团解开叫做难?
后来他说,前者叫做难,后者叫做复杂。
针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两个都不算难,因为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来解决,如:机械臂可以很轻松的把哑铃举起来;人工智能可以很轻松的把线团解开。
而真正难的事情是:与自己的惰性和惯性做对抗。
首先来看对抗惰性。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纳曼教授说过: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言外之意,大部分人都是有惰性的。不过这也很正常,因为所有的生命本能:都是喜欢节能的,而厌恶高能耗的。
不过呢,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是有阶级分层的,人想要获得社会认可、阶级跃升,又不得不进行高能耗的活动。所以只有实现惰性对抗,才有可能完成相关目标。
对于已经获得社会认可、阶级跃升的人来说,他们身上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勤劳。
如:亚洲首富李嘉诚说过,他不论晚上几点睡觉,早上一定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格力董明珠在年采访中说到:我在格力28年没有休假一天;劳模雷军,从学生时代直到现在,每天学习、工作十五六个小时。
勤劳不仅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中国有很多这方面的谚语:富在辛劳穷在惰、成由勤俭败由奢;勤劳能致富、节俭可持家;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等等。
谚语之所以这么多,也从侧面反映,惰性的普遍性,对抗起来的困难性。
再来看对抗惯性。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提到,人的思考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快思考,一种是慢思考;快思考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不怎么消耗脑力的;而慢思考是依赖理性的、是有意识的、是需要消耗脑力的。
快思考主要依靠惯性做决策,过去是怎么干的,现在就还怎么干。这样思考方式的好处是:节约能量,做决策快。坏处是:全靠直觉,缺乏理性思考。
对于很多人来说,自己大部分的决定,都是源自快思考,是惯性思维的产物。而这一产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喜欢守旧,不愿意改变。即使外在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事物、新工具,并且这些新的东西也能明显的带来效率的提升,但是对于惯性思维的人来说,一开始也是拒绝的,不愿尝试的。
如:过去的老会计都会打算盘,但是当计算器出来后,很多老会计还是觉得算盘方便;而当个人电脑普及时,很多老会计,还是觉得账本记账靠谱;以及当财务软件出现后,很多人还是觉得Excel表格更方便,没必要花那个钱上财务软件。
大部分人对新事物、新工具的接受程度,都是非常缓慢的。
荀子说过一句话叫: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说: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善于借助外力、借助工具。
年前的古人,都知道人要善于利用工具、借助外力的道理,但是作为现代人,未必比古人更明白这个道理。
就拿汽车配件行业来举例:
1、关于报价:过去每个汽配店,都会有好多台电话,一个业务员在同一时间,可能要接两三个电话,给别人报价。
既然这么忙,就让人不免要问,为什么不花点钱,开发一套自动报价的软件呢?也许他们会说,修理厂还是习惯跟人打交道,而且人工报价还方便,另外大家也都是这么干的。
如果说过去开发一套软件,可能有价格方面的考虑,但现在,报价机器人的软件,已经非常便宜了,但依然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尝试。
2、关于抽检:现在做自主品牌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很多人还是用经销商的思维去做品牌。如:找人贴牌的产品,到货后基本上不抽检,就直接发给下面的经销商了。
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不抽检?他会说:反正质量有问题,厂家都是会退的。他们还是用经销商的思维来做品牌。这就导致,每次发给经销商的货,就像开盲盒一样,产品会不会出错,完全取决于代工厂的人仔细不仔细,如果不仔细,发错货啦,贴错标啦,没套内包装袋啦等等情况是常有的事,给用户的体验很不好,让别人觉得:这个品牌,就跟闹着玩一样。
今年9月,我们和一家知名的汽车配件品牌商,联合开发了“到货抽检程序”,分为手机版和PC版,可以帮助品牌商解决到货抽检的问题,并且还可以让对产品不了解的仓管人员,能够快速上手。但是在实际的推广当中,很多自主品牌商,还是持惯性思维,觉得没必要抽检。
3、关于电子目录:过去配件商每发展一个客户,都会给对方发产品表格目录,现在很多人已经改成了电子目录,这就提供了多种的查询方式,如:车架号查询、OE号查询、车型车系查询,用户查询非常的方便。但就是这么方便的工具,我司在8年前年对外推广时,一开始还是有很多人不接受。直到最近几年,才成为汽配企业的标配。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虽然新工具是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但是很多人的思维惯性,会习惯性的拒绝,他们只喜欢重复自己熟悉的事情、熟悉的工具,而懒得学习新事物、新工具。
如果说,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那么在这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也将会是:有的人会使用新工具、新技术;有的人不会。而对于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汽配行业来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区别也是如此。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只有克服惰性,才会有效率的基础,而只有克服惯性,才有效率提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