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机器

如何藏茶,是贯穿古今喝茶人面临的难题,来

发布时间:2023/6/19 20:15:07   
儿童白癜风该怎么办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80442.html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五月浅夏,清茶一杯,清风自来。

知了声声,从树荫里传来。

日过正午,困意缠人。

自古来,夏困就是难解的时症。

好在,茶是解困的良药。

传说里,当年达摩老祖在坐禅瞌睡时,割破了眼皮。

掉在地上,便长出了茶叶。

一杯清香的茶,像一盏心灯。

陪着僧众度过无数青灯黄卷的长夜。

也挽救了文人、读书人困顿的午后。

古往今来,为了喝到香气、汤色、风味最好的茶。

将茶叶妥当的储藏,防潮、防霉变、防氧化,历来是存茶重点。

《2》

此前的文章里,但凡提到存茶相关话题。

最为推崇的茶叶保存方法,少不了“三层包装法”。

特别是打算将白茶长期仓储,从新茶一路存成老白茶时,这样的存茶打包方法更是必选项。

白茶保存的三层包装,实用效果强大。

能够为茶叶提供安全的密封环境,妥当的进行良好陈化。

正式开始存茶打包之前,材料准备并不复杂。

只需要大小配套的瓦楞纸箱(标准5层纸皮厚度)、食品专用级的铝箔袋、塑料袋(具有一定的厚度和韧劲,不易破)、束口绳/扎口绳、胶带等。

相较其它华而不实的包装,三层包装的原料准备并不复杂,取材相对简单。

正式开始打包时,分为下述步骤。

首先,将白茶的成品散茶/饼茶放进铝箔袋内,排挤出袋内多余空气后,用束口绳将袋口封紧。

其次,按照上述步骤,再套入一层塑料袋,加强密封效果。

再则,打包完成后的内袋,放进纸箱内,用胶布将纸箱的四周边缘封箱。

最后,经过三层包装的白茶,放在干燥、阴凉、清洁、无异味的环境里。

严格按照三层包装的方法,打包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

那么在后期多加留心,假以时日就能存出相应的老银针、老牡丹,收获感满满。

从这些年的实际存茶经验看,三层包装法是白茶最好的储存方法。

除此外,其余的包装方式,绝大部分并不适合储存白茶。

不过在此之前,有茶友看完了村姑陈的三层包装存茶方法分享后,提到了这样的问题:

“以前没有这三种包装材料时,老茶是怎么存的呢?”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而茶叶保存史,则与喝茶历史相伴相随。

将时光倒流,古代先民们的储存过程,可比今日复杂繁琐多了!

《3》

干燥的茶叶,吸附性强。

一旦存茶不当,茶叶极容易吸附外界的水汽与异味。

导致茶叶变味,影响口感,甚至是丧失饮用价值。

茶,究竟该如何保存?

古往今来,这都是个让人头疼的话题。

将时空穿梭,先来看看古人的存茶是怎么做的吧。

先来看唐代的存茶做法。

茶圣陆羽诞生的朝代里,茶叶保存发展已较为完善。

唐代流行喝的茶,主要是蒸青绿茶饼。

蜡面茶、建州大团、建州研膏茶、方山露芽等,还是福建当时有名的绿茶饼。

尽管从陆羽先生的著作《茶经》里,没有看到专门的存茶介绍。

但他在介绍茶器时,还是有提到茶叶的保存内容。

唐朝储存茶叶的用具,主要包括三种:陶瓶、纸囊、丝绢。

陆羽特意着墨,介绍了纸囊的作用。

“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翻译过来,用的是一种材质略厚的白色“藤纸”,夹缝后像口袋那样用来保存经过炙烤过的茶叶。可以让茶叶的香气不失散。

不过,当时的贵族们,则喜欢用上好的丝绢来贮茶。

丝绢的柔韧性好,可以缝成大小配套的茶囊,专门用于盛放蒸青绿茶饼。

由于丝绢内附夹层,所以密封效果更好。

而同时期的唐人韩琬,在《御史台记》记录:“贮于陶器,以防暑湿。”

这说明,唐朝的茶叶储存,大多是用陶瓷瓶/器。

专门用于存茶的瓷瓶,别称“茶罂”。

它的外形是瓶腹略宽,底部平整,容纳性较好。

茶罂一般使用来保存散茶,或者是碾碎后的末茶。

从相关的出土文物展览上,其实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储茶的茶罂。

直至今日,陶瓷茶叶罐/茶叶缸,依旧盛行。

可见,陶瓷材质的存茶器皿,背后的历史可不浅!

《4》

早几日,热播剧《清平乐》介绍了宋仁宗的故事。

从唐朝到宋代,茶叶的发展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唐人喝茶,喜欢煮茶。

宋人饮茶,流行点茶。

而唐宋两代的茶叶,形态大体未变,以团茶、饼茶为主。

甚至于,在丁谓督造凤团,制出龙凤团茶上贡。

以及宋仁宗时期,蔡襄创制了品质更高的小龙团茶。

“前丁后蔡”不仅带火了北苑贡茶,并且让龙凤团茶更为高知名度的历史名茶。

茶叶的形态,决定了存茶方式。

相比唐代,精致的宋人对茶叶的储存要求更细致、耐心。

福建仙游人蔡襄,在《茶录》里记载:

“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入瓿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储存茶叶的人家,用干燥的箬竹叶封裹茶饼,放入瓿中。

两三日一次的频率,微微用火将茶叶复烘。(去除水汽)。

此后,用茶笼收纳茶饼,放置在干燥、凉爽、通风的高处(门梁等),妥当保存。

茶笼,既是藏茶的器具,可以存放圆形或方形的茶饼。

同时,当茶饼(蒸青绿茶饼)受潮返青时,茶笼也可以用于焙炙,去除茶叶内部的湿气。

至于宋理宗时期的赵希鹄,则更进一步的介绍了存茶的细节。

“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烧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筑实。每用,拨灰开瓶,取茶些少,仍覆上灰,再无蒸灰。”

从他的介绍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用到了干燥剂存茶——草木灰。

草木灰,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周围环境的水汽。

不过,草木灰的吸潮,具有明显的时效短板。

需要时时更换,才能起到相应的存茶效果。

由此可见,这样的存茶方法,要繁琐不少。

第一步,以十斤为单位的量,将茶叶放进陶瓶内。

第二步,每年烧大量的稻草灰,放入大桶内。

第三步,经过陶瓶包装的茶叶,放进桶中,四周覆盖草木灰。

每次取茶时,拨草木灰,开瓶取茶。

取茶少许,及时恢复原样。

利用稻草灰防潮,这样的做法很科学。

不过缺陷是,太过于繁琐。

时至今日,茶叶的长期保存同样不推荐用干燥剂。

原因是生石灰、除湿剂等存茶防潮,发挥的效果太有限。

远远不如抽湿机、空调等现代化除湿设备。

《5》

宋朝覆灭后,草原民族夺了江山。

等到朱重八重新统一版图,创立明朝后。

穷苦人出身的朱元璋,看不惯前朝繁琐复杂、耗费人力的饮茶方法

于是下令,罢造龙团,废饼茶,兴散茶。

让喝茶、制茶更加简约化。

自此后,茶叶的普及率更高,大众饮茶的风气渐渐兴起。

从明代起,古法的团茶、饼茶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

而喝茶的方式方法,同样发生了明显的革新。

从煮茶、点茶、茶百戏,到简单的冲与泡。

此外,伴随着主流茶叶形态的改变,藏茶的方法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明清两代的茶叶保存,常见的是茶瓶、茶瓮、以及茶叶罐。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明朝的士大夫们对茶叶的保存,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喜温燥而恶冷湿,喜清凉而恶蒸郁,宜清独而忌香臭”。

换简单的话理解,存茶原则要干燥、阴凉、避异味。

这几点存茶原则,对于今日仍有借鉴意义。

明朝的中后期,散茶冲泡开始盛行。

蓬松的散茶,适宜用茶叶罐保存。

例如,陶瓷罐、锡罐等。

许次纾《茶疏》写:“收藏宜用瓷翁,大容一二十斤,四围厚箬。

陶瓷材质的茶瓮,容量大。

一次性可以容纳一二十斤散茶。

在往瓷瓮内放茶时,四周围上厚厚的干箬叶,进一步的阻止水汽入侵。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的石灰存茶,与前代的存茶方法相似。

“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石灰,上用纸盖札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又变矣。”

不过,相比于锡罐,陶瓷瓮/罐的存茶缺陷也很明显。(易碎、不轻便、罐口不好密封。)

程用宾《茶录》记载:“盒,以锡为之,径三寸,高四寸,以贮茶时用也。”

冯可宾《岕茶笺》:“近有以夹口锡器贮茶者,更燥更密。盖磁坛,犹有微透风,不如锡者坚固也。”

两个人在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

锡制茶罐的密封效果更出色,用于存茶的效果更好!

《6》

科技,改变了生活。

若是时光能穿越,现代人穿越到古代后,难免会有诸多疑惑。

夏天没空调怎么解暑?

平时不能玩手机该怎么解闷?

……

而从茶叶的保存上,茶叶该如何防潮?同样是大问题。

尽管,在看过了古人的存茶方法后,不得不感慨。

现代化、标准化的存茶,材料更轻便实用。

与此同时,空调、抽湿机、新风系统等等现代化工具。

能够让茶叶的仓储,更有切实保障。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论南方北方。

待在标准存茶仓库内的茶,都不用担心温度、湿度的负面干扰。

茶叶的储存,从古到今,原则未变。

做好密封、常温避光、避异味、忌潮湿等,更能留存茶叶的美好品质!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1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