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包装机器 >> 包装机器资源 >> 硬核分析掰开揉碎,从技术原理聊一聊扫地
扫地机不好选
如果要评选这两年「增长最快的小家电」,扫地机器人一定稳居榜首。
网上关于扫地机器人的评测内容汗牛充栋,所有热门机型都能找到大量参考资料。但每个博主在评测中都会有自己的喜好和倾向,遇到利益相关更是云遮雾绕,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透过商家的层层“包装”,看到产品的真相。
那如何才能看懂商品详情页那些花里胡哨的商业用语,甚至直接通过观察机器外型来判断一台机器是否真的好用呢?本文,我就通过技术原理的讲解,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扫地机器人的选购要点,同时展望一下扫地机器人的未来发展。
接下来的内容我会从算法、硬件以及智能体验三个部分分别展开。
这是一篇比较硬核的技术分析,读起来可能比较无趣。但如果能够耐心看完,应该能够彻底厘清扫地机器人这几年的发展历程,也会对扫地机的选购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
扫地机如何选?
1、算法
算法就是解决方案,是扫地机器人最基础的构架,也是一家公司软实力的体现。很多小品牌出产的的机器,算法都没做好,使用体验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算法又可以分为SLAM方案和(主动)避障。
①SLAM方案
“SLAM”是很多扫地机器人详情页都会出现的一个词,其实就是英文“SimultaneousLocalizationandMapping”,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常说的“建图及导航”。
初代的扫地机不会建图,更不懂导航,完全靠随机碰撞,体验很差;不过现在主流的技术就是激光雷达导航。
所以拿到一台扫地机之后的第一步,就是看它的顶盖上有没有一个凸起——有凸起的就是采用激光雷达导航的机器;顶部如果是水平的,就跟“智能”俩字没什么关系了▲
X
不过这里也有例外,比如的X,就通过设计把突起的激光雷达探头给隐藏起来了▲
科沃斯N9+
还有一种就是以科沃斯的N9+为代表的采用视觉导航的机器,在主机顶部有一个摄像头用来检测环境,实现定位▲
这类机器的优势是可以把机身做得更薄,缺点则是效率和精度没有激光雷达高。几个“大厂”之中,目前还在这个赛道探索的,只有科沃斯,不得不佩服科沃斯对于技术本身的执着。从技术原理来说,视觉方案是要领先于激光雷达方案的,只是现阶段碍于成本等综合原因,激光雷达方案才成了主流选择。
展望:未来扫地机器人的成熟形态,应该是采用VSLAM(视觉建图与导航)方案的。届时机身高度会被大幅压缩(凸起的激光雷达探头是行业产品设计痛点)。
另外,同样是凸起的激光雷达传感器,不同的产品之间也是有差别的。
目前市面上的机器,大部分品牌采用的都是LDS激光雷达传感器,而科沃斯用的则是d-ToF传感器。两者技术原理大致相同,但在检测精度方面d-ToF要高于前者,响应速度也更快,还能弥补LDS激光雷达无法检测落地窗、落地镜等高反射率物体的缺陷,但成本更高。另外,科沃斯在激光雷达头上加了一层防护罩避免机械损伤,细节方面也更好。
展望:只要成本能压下来,d-ToF应该会全面取代LDS激光雷达。几家头部企业中,目前科沃斯走在前列。
②避障
避障也和SLAM方案的发展过程差不多,简单说可以分成“有主动避障”和“没有主动避障”两大类。
云鲸J3
目前主流品牌中,大部分主力机型都配置了主动避障模块,没有主动避障显得有些“不入流”——但有一个例外,就是云鲸。云鲸的历代产品都没有主动避障,但云鲸绝对是入流的。
有没有主动避障也很好判断,就看扫地机行进方向有没有大面积的黑色面板。如上图云鲸J3只有一块小面积的接收器,是用来接收基站返回信号的,所以没有主动避障▲
没有主动避障意味着机器会到处乱撞,无法避开桌腿等家具以及地面障碍物,优点则是漏扫会更少。
而主动避障技术目前又有三种:激光、视觉以及激光+视觉。各品牌详情页所谓的红外、结构光,甚至d-ToF,指的都是激光避障。之所以叫法不同,是因为其技术原理确实存在差异:
米家扫拖机器人2
比如小米的米家扫拖机器人2,用得是8颗独立传感器,发射8条线激光,从而实现主动避障,官方把它叫做“dToF立体”避障▲
追觅L10Pro(已停产)
追觅的L10Pro(已停产)采用的则是两束交叉的激光,用来探测障碍物,这也是目前应用也最广泛的“结构光”避障▲
以上两种,都是线激光。
X
X非常特殊,完全不同于前两者的“线激光”方案,采用的“面激光”,整整齐齐一排激光过去,正面探测死角更少,官方称其为“三目激光雷达”▲
追觅W10Pro
类似采用面积光方案的,还有追觅的W10Pro,官方把它叫做“3DToF”▲
以上这些,可以统称为“激光避障”。总体来说,面激光的避障精度会比线激光更高——毕竟探测死角更少。但激光再强,也只能判断“有没有障碍物”,却无法解决“是什么障碍物”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比如一台采用激光避障的机器,其避障灵敏度可以精确到一小块乐高玩具,这听起来非常强大。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台机器在面对和乐高玩具颗粒差不多大小的瓜子壳时,会把瓜子壳当做障碍物避开,而无法完成清扫。
于是摄像头也参与到了主动避障方案之中。
科沃斯T10
目前市面上单独采用摄像头避障方案的,有且仅有科沃斯T10这一款机器▲
单摄像头避障的难点在于,只能识别算法中写入代码的已知障碍物,比如拖鞋、插线板、体重秤等等,面对形状不规则的非常规障碍物(比如小孩子的随机玩具)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优点则是避免了上文举例的激光避障方案中可能出现的“误判”问题。
用过科沃斯T10系列或者X1系列扫地机的朋友都知道,在“设置”中有一个“颗粒物策略清洁”的选项,打开后机器人可以主动检测地面颗粒物,并且降低边刷转动频率防止打飞垃圾,利用的就是摄像头避障的这个优势▲
所以摄像头避障的优点是精准,缺点则是“笨”,“不灵活”,需要程序员预先“告诉”扫地机,哪些东西需要避开,而不像激光避障那样,只要有障碍,就会一律避开。
目前科科沃斯T10都可以做到主动识别30种常规障碍物,应对日常家居环境的避障绰绰有余。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更新(科沃斯X1PRO已经更新到38种)——最重要的是,每一次更新都可以通过远程OTA升级推送给用户,相当于性能免费升级▲
比起单激光避障,单摄像头避障这条路并不好走,甚至有点吃力不讨好(对芯片算力要求高,硬件成本更高),厂商需要承受更多的不理解和质疑的声音(可以类比新能源汽车厂商中特斯拉始终坚持的摄像头方案)。但在未来,摄像头避障前途无量。
展望:在未来,视觉避障一定会成为主流,并且越早布局越有技术优势。至于能否彻底取代激光避障则是未知数,因为影响因素太多。
科沃斯X1
目前市面上相对完美的方案是把激光避障和摄像头避障融合起来,这方面又是科沃斯最先进行的探索。以上图的科沃斯全能旗舰X1为例,目前几家头部企业的旗舰机型采用的都是激光+摄像头的组合方案▲
不过融合并没有那么简单,把激光和摄像头集成在同一台机器上,并不意味着这台机器可以同时拥有两项技术的优势,相反它需要面临两项技术之间的冲突(上文已举例说明)。这又需要耗费算法工程师无数个日夜的努力。
其实讲到这里我特别想感慨一句:在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沃斯切切实实起到了推动作用,几乎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是科沃斯引领的,创新能力确实一流,无愧于“大厂”的称呼。
2、硬件
如果说算法是扫地机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基础,那么硬件则是扫地机真正实现其扫拖功能的保障。
①芯片
在扫地机的日常使用中,芯片存在感很低,用户很难知到。但芯片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硬件,尤其是在摄像头避障已经成为各家旗舰基本配置的今天,芯片的算力显得尤为重要。
扫地机芯片的发展史中有一个里程碑事件,就是年首款全能扫拖一体机器人科沃斯X1的发布。
这款机器在当时看来有如一记“王炸”,直接把友商们“杀”得片甲不留。X1除了带来了扫地机的全新形态(全功能基站)之外,还首次在扫地机上使用了一块可以满足自动驾驶级L2+级芯片,型号是地平线旭日3,AI性能对比上一代算力提升16倍,堪称革命性技术迭代。
自此,各家旗舰先后跟进,纷纷采用算力更高的自动驾驶级芯片。但时至今日,这依旧是所有产品中唯一一个将芯片型号公布出来的机型。科沃斯在年发布的T10系列延续了X1的基本硬件,采用的也是同款芯片。
②全能基站
如前文所述,全能基站也是科沃斯首创的,市面上出现的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能扫拖一体机器人是科沃斯的X1OMNI。在当时的情况下,我拿到这台机器的时候真的是有种惊艳的感觉,说它是“未来产品”丝毫没有夸张▲
全能基站的出现一下子给这两年的扫地机器人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卷”的方向,市面上一下子涌现出了大量全能机型。但即便是“卷”了一年多之后,作为“开拓者”的这台科沃斯X1依旧稳居第一梯队。
不是我刻意夸科沃斯,而是科沃斯的研发确实太有前瞻性了,几乎每次都走在友商前头。
在用上全能基站之前,我从来不用扫地机的拖地功能,因为手洗拖布体验太差;但在有了自动洗拖布功能之后,扫地机的拖地功能是“真香”!更香的则是自动上下水组件的出现,再一次解放了双手——不过这次改变行业的,是云鲸。
如果预算足够,我是比较建议大家选购全功能扫地机器人的,目前各家也在逐渐砍掉单纯自动集尘的产品,自动洗拖布几乎就是大势所趋。
③旋转拖布
云鲸J1
在云鲸J1发布之前,市面上所有扫地机器人的拖布模块都是平板结构,拖地利用的是拖布的高频震动(说起来也是科沃斯的首创功能,包括拖布模组带水箱,都是科沃斯首创)。
年下半年,云鲸J1横空出世,第一次采用了旋转拖布,并且实现了拖布的自动清洗,给了扫地机行业带来了一次全新的产品思路。
科沃斯紧随其后推出了N9+,追觅也发布了W10(已停产)跟进。接着,性能更强,功能更全的科沃斯X1如期而至。扫地机器人的拖地功能彻底进入了旋转拖布时代。
不过同样是旋转拖布,设计其实也有差异。大部分品牌采用的都是纯绒毛结构,科沃斯在绒布中,混进去了一些蓝色的尼龙材质,目的则是为了增加对顽渍的清洁能力——类似的设计可以参考洗地机的主刷结构▲
目前的头部品牌中,只有石头的G10系列还在坚持使用震动拖布,口碑方面毁誉参半,争议比较大。
④机身水箱
在平板拖布时代,科沃斯第一个把高频震动加入进来,又第一个在拖布模组上加上了水箱。如今在行业大阔步进入旋转拖布的时候,第一次应用机身水箱来保持拖布湿度均匀的,依旧是科沃斯——而作为旋转拖布鼻祖的云鲸,在今年刚发布的云鲸J3上,也首次加入了机身水箱。
可见机身水箱设计也已经被整个行业广泛接受。
⑤边刷
关于边刷的设计,各家有很大差异。
科沃斯“祖传”设计一直采用双边刷,而且这几乎成为科沃斯的一个卖点;云鲸跟随科沃斯,采用的也是双边刷;但石头和追觅采用的则都是单边刷。
那到底是单边刷好,还是双边刷好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边刷的作用。
边刷,顾名思义,就是在扫地机贴边清扫中发挥作用的。如果大家仔细观察扫地机行进路线就会发现,真正在贴边清扫中发挥作用的,始终是扫地机右侧边刷。换句话说,科沃斯和云鲸的左侧边刷在沿边清扫中并没有发挥作用。
所以从沿边清扫这个“指标”来看,双边刷是没有意义的。
那扫地机的边刷真的只有在沿边清扫时才用得到么?实际上,除了在沿边清扫时把垃圾“拨”出来之外,扫地机的边刷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局部清扫中归拢垃圾▲
因此,单边刷在日常全局清扫中完全够用,而双边刷也并不是鸡肋。如果经常需要局部清扫,可以重点考虑双边刷设计的机型。
⑥吸力及主刷结构
扫地机详情页吸力参数介绍
扫地机最早都只有-Pa吸力,后来在“卷王”追觅的不断内卷下,各家旗舰的吸力都提升到了-Pa。
但对于扫地机来说,吸力参数其实只是提升扫地性能非常有限的一部分。上图是我拆解过的一台扫地机,从吸尘口到排气口,线路弯弯绕绕,并不是非常顺畅▲
因此,集尘风机入口的吸力参数只能参考,并不能以此判断扫地机的扫地能力强弱。
科沃斯X1吸力参数
目前各家旗舰机型在吸力参数方面的差异也不算很大,基本都在同一级别。所以吸力参数仅供参考,不必过分看重▲
除了吸力参数之外,主刷的结构是影响扫地机扫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正因如此,我才把这两项参数放在一起来讲。
主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石头为代表的纯胶刷,两端塑料件可以拆卸▲
另一种则是以科沃斯为代表的胶毛一体结构的主刷,两端都是一体成型的▲
实测体验来说,纯胶刷清洁能力稍差一些,但在被长发缠绕后清洁要更方便。而毛刷的加持,则增强了主刷对固体颗粒物的清洁能力,但被长发缠绕后打理难度更高。目前胶毛一体的主刷是市场主流。
3、智能体验
传统的扫地机单纯就是一个清洁工具,不过随着摄像头的加入,它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功能。
①视频管家
第一次在扫地机上引入视频管家功能的,依旧是科沃斯。最早实现这项功能的,正是科沃斯的第一款王炸级全能旗舰科沃斯T8AIVI▲
视频管家功能的应用场景其实还蛮多的:
①家里有毛孩子的,上班期间可以用它来观察毛孩子;
②家里有老人的,给老人家安排一台,打电话找不到老人家时,可以直接遥控扫地机去找老人家,并直接与其对话。
有些朋友担心隐私问题,我觉得不无道理,但也不必过分担心。以科沃斯为例,视频管家功能是经过莱茵隐私安全认证的,而且访问视频界面需要密码。更何况,如果有一台扫地机在家里乱跑,必然发出噪音,用户不可能毫无知觉。
因此,隐私问题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