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包装机器 >> 包装机器资源 >> 全至科技创新园工业上楼和三个精神
在宝安88家科技桃花源中,全至科技创新园(以下简称“全至”)颇具盛名。
在全国首创“工业上楼”模式,全至被誉为“土地成本攀升下的深圳工业突围样本”,不断被参观、被调研、被学习、被推广。
不过,了解全至的人就会知道,它的成功与“工业上楼”密不可分,但绝不仅限于“工业上楼”。
全至智业集团董事长曾楚恒不止一次强调,如果只靠“工业上楼”,全至不可能成为园区标杆,也不可能孵化出50多家国高企业以及40多家规上企业。
“随着‘工业上楼’模式逐步在全国推广,定会出现大批同类园区。全至不能永远只依靠‘工业上楼’,唯有坚守创新、工匠与服务精神,才是全至的立足之本。”曾楚恒说道。
01:27(全至科技创新园:“工业上楼”和“三个精神”,时长共1分27秒)
全至科技创新园:“工业上楼”和“三个精神”
深莞交界处,茅洲河与京港澳高速之间,一幢醒目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与周边低矮的旧工业楼形成鲜明对比。
这里就是全至科技创新园,全国首个“工业上楼”实践版本。
走进园区,满眼翠绿,空间错落有致,整体风格颇有设计感。一栋外表时尚的23层高摩天大楼,以及几栋5层楼房坐落其中。
第一次到访,很容易以为摩天大楼是办公楼,5层平楼是工业厂房。但恰恰相反,多家科技企业散布在23层摩天大楼里,一年贡献35亿元的产值。
十年前,全至并不如此。当时,全至也如周边低矮的旧工业楼一样,原有的39家企业均为五金制品、模具销售、配件包装等传统低端制造行业,入驻企业年产值约1.2亿元,年纳税额才多万元。
曾楚恒思考,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地块提高容积率,通过全新的产业载体模式盘活存量土地,溢出更多产业发展空间?于是,“工业上楼”应运而生。
其时,宝安区和沙井街道对工业上楼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依托当时宝安优势产业基础,以及沙井“工业立街”战略,全至确立了“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的产业定位。
按照“厂房+写字楼”复合标准,园区建设了23层的全至科创大厦。楼层高度增至99.8米,层高4.2米,打造成了集研发办公、高端生产、生活配套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工业空间面积从5万平方米拓展到了15.5万平方米。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全至围绕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链招商,仅接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能力的制造业企业入驻,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围绕产业链招商,让全至做到了“一栋楼就是一条生产链”。深圳市国人光速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新伟介绍,在这栋楼里,他的客户有3家,供应商有4—5家。楼上楼下的企业既是“邻居”,也是公司的合作伙伴,大家协同合作非常方便。
“工业上楼”的力量是巨大的。目前园区入驻了科技企业多家,入驻率达95%,园区企业总产值达到了35亿元,是10年前的29倍。
每当谈起这段历史,曾楚恒总认为,这与深圳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的基因密不可分,“只要市场有需要,市场主体就能不拘形态地发展出产业园区产品,这是最深圳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随后,工业上楼模式如蒲公英般散落在全国各地,不但同处大湾区的广州、佛山、东莞,甚至北方的青岛等城市也纷纷效仿。
深圳召开“工业上楼”有关工作现场会,到全至进行调研,拟在深圳推广“工业上楼”模式。宝安出台《宝安区“改工类”城市更新项目建筑设计审查及规划验收内部工作指引》,辖区已有37个社会投资项目实践“工业上楼”。
在曾楚恒看来,“工业上楼”是提升工业用地空间、夯实先进制造业根基的重要举措,这种模式的园区必然越来越多,全至也必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但曾楚恒并不担心。他的信心来源于全至从改造之初就认定:要时刻贯彻工匠精神,要做就做到行业最好。
从走进园区的那一刻起,其实就能感知一二。你会发现,除了日常的生产研发、总部办公等功能区,全至还有一系列配套设施,如党群服务中心、会议中心、路演中心、展览展示中心、美术馆、员工食堂、咖啡店、图书馆、健身房、篮球场、人才公寓等等,不一而足。
令人最眼前一亮的是,全至专门划出了平方米空间,设立了公益性文创艺术交流平台——全至美术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艺术活动,让艺术气息在园区各处洋溢。
园区的企业深圳市诚之益电路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益明对此深有感触。林益明回忆道,有一次要接待新客户,自己十分忐忑,没有多少把握。
但客户一句话让自己紧绷的心松弛了:“园区环境这么好,看得出来负责人想把它做成精品。你们入驻这里,肯定也是认同园区的理念,会不计成本做出好产品。”
此后,当客户犹豫不决的时候,林益明总建议客户来全至走一走,看一看:“在一定意义上,企业和园区的特质都是一样的,园区就是企业的镜面反射。有好环境,才能孕育出好产品。”
“跳出工业厂房看工业厂房,高品质的园区空间总是供不应求的。”曾楚恒说。如今,全至的入驻率达到了95%,“如果说传统的空间是以低价取胜,那现在就是品质取胜。高科技企业愿意选择优秀的环境和品质。更好的环境,才能有更好的产出。”
好口碑,不只在于更好的环境,还在于更优质的服务。
“服务是唯一的权力”“企业需要什么,园区就提供什么”,这是全至一直坚守的朴素理念,也是其快速发展的根本所在。
全至了解到,企业在产品研发上有不少难题。
于是,全至联合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共建了深圳市协同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研究院,打造高水平新型产学研平台。此外,建设了一系列科技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例如深圳市机器人标准检测技术服务平台、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
这些研究院和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研发设计、供应链对接、产品推荐、成果转化、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等全产业链专业服务,加快了科技企业的孵化。
“科技还要与金融结合,才能转化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形成新动能。”全至广泛链接上市公司、投资机构、基金公司等市场资源,服务企业融资、申请政府项目,优化服务体系,助力企业扩大再生产,以及开展相关项目。
服务,还藏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细节里面。
比如,大厦内设有6台载重2-3吨的大型货梯,以及8台载重1.6吨智能高速客梯。高速电梯直达各楼层,实现人货分流,设备上楼几乎不用等待。
很多普通工业厂房,两年一签甚至一年一签,频繁搬厂对重型生产设备的企业非常不利。但是在全至,可以一次性签5年合同,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短期租用小单元厂房。
这些优质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自年3月正式招商以来,全至累计孵化了科技企业多家,其中国高企业50多家,规上企业40多家。
南方+:全至科技创新园有哪些特点?
曾楚恒:全至科技创新园专注服务实体经济,聚焦创新工业、智能制造,以“产办合一”复合双高标准,全面满足中小微科技企业“生产、研发、办公一体化”的需求,打造创新型智能科技产业生态圈,树立了深圳“工业上楼+生产研发融合无边界+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业园区及社区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标杆。
南方+:被认定为科技桃花源,对园区来说有什么意义?
曾楚恒:园区被认定为“科技桃花源”,一来大幅提升了园区的知名度,增加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助力产业招商。二来,88个“科技桃花源”都是宝安高品质园区的一员,各园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十分频繁,能大大促进园区运营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宝安持续对“科技桃花源”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搭建了一个与政府便捷高效沟通的桥梁,全至科技创新园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南方+:全至科技创新园的目标是什么?
曾楚恒:全至科技创新园要争创成为国内领先的科技企业孵化、加速器,科技创新策源地,大湾区重要的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基地。全至科技创新园将以推广深圳“工业上楼”模式的成功经验为己任,不断做强做大园区特色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规模,为深圳科技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诚之益:园区给企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
深圳市诚之益电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诚之益”)见证着全至的发展变迁。
早在年全至还是茅洲山工业区时,诚之益就已经进驻,进行线路板的来料代工。企业规模小,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空间也十分有限。
全至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诚之益也希望往中高端方向转型,于是把研发、运营、销售等环节留在了全至,把生产环节向外地转移。
慢慢地,诚之益尝到了留在全至的甜头。一来,园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集聚,在同一栋楼就能找到上下游合作企业,极大提高了效率。
诚之益董事长林益明称,楼上有一家企业的真空蚀刻技术,能用到诚之益的产品中。诚之益的产品,又会被用在楼下的激光切割公司。园区的集聚效应,给楼上楼下的“邻居”企业们提供了发展新机遇。
对于园区服务的转变,林益明也赞赏有加:“园区改造前,收一块钱租金,就提供一块钱的服务,绝不会主动多服务。现在,园区总是主动找到我们了解企业需求,我们有需要也可以随时找到园区。园区的会议中心、展览展示中心、美术馆,我们都可以随意免费使用。园区也会给企业牵桥搭线,帮企业拓展客户资源......”
林益明提到,在园区的帮助下,与年相比,企业的产值增加了约3倍,纳税增加约1.5倍。
苏国锐
何俊
李嘉耀
崔洁
苏国锐;何俊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